多管齐下破解艺术品鉴定难
0条评论 2015-03-31 15:25:37 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徐卓航

高科技手段是否有助于解决艺术品鉴定难问题?这需要建立在有效的鉴定及监管机制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等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构建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案,建议“构建一个以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以标准计量为依据,以认证认可为手段,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平台,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

高科技等手段是否有助于解决艺术品由来已久的鉴定难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也需要建立在有效的鉴定及监管机制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从易到难步步为营

艺术品市场鉴定难、诚信度低的问题在国内可谓“历史悠久”,一方面,大量年代久远难以考证的古玩原本就难有定论;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大踏步发展也给了不少投机分子“钻空子”的机会。于是,大量赝品充斥搅浑了收藏市场的水,让信用缺失成了艺术品交易领域的通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通过建立一个较为权威的“认证”体系,去解决艺术品的此种乱象,就应当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有效而完备的机制相结合,从易到难、一步步地来。

首先,艺术品的权威鉴定可以从一些能通过科学技术等具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分辨的门类开始。比如,年代测量、成分测量。对于那些主要通过材料、材质作假的收藏品来说,这些检测往往可以“盖棺定论”。即使光靠此类检测无法完全断定为真,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来使用。举例来讲,一件号称是唐朝的藏品,如果光从材质年代上就无法相符,那就一定是赝品;若年代、材质上符合了,则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再进一步分辨,如果进一步分辨有争议,那就搁置,先解决能解决的。

其次,可以参考国外油画等艺术品的“收藏年谱”做法,即让当前能够正本清源、确定藏品历史的艺术品,慢慢建立起可靠的收藏记录,让整个艺术品市场从局部到整体地“流传有序”起来。哪怕先从某几个名家开始、甚至某几个名家的某几件代表作开始,只要能慢慢迈出为艺术品建立“身份档案”的步子,总有一天能从上到下地让每一件艺术品都有所“归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

搁置争议交由市场

不过,艺术品市场的水可不浅。近年来,随着鉴定问题的日渐凸现,各个门类的艺术品都有了一套辨别真伪的方式方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当有一个新的鉴别方式出现,往往没几天就被造假者学了个十足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这方法给“堵上了”。因此,在真伪问题上颇具争议的作品并不少见,甚至一些亿元拍品也饱受质疑。

另一方面,诚信的缺失也给艺术品鉴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一些所谓的艺术品领域专家、甚至艺术家本人(或亲属)都公然作假的时候,想要让投资者不要“惴惴不安”就很难了。

因此,对于那些多有争议、难有定论的作品,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地先将其搁置、交由市场和时间去检验。如果一件亿元拍品广受质疑,试问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有人会去炒作或接受这件作品吗?应该是不会了。投资者和收藏爱好者都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先接受能确定的作品。其实从根子上来说,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好坏从来都不是专家说了算的,只有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藏者的认可,那么这件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每一个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都能坚守“不懂的不碰”这一基本原则,那么艺术品市场的水也就能日渐清澈了。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