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率走低:字画市场回归理性
在资本介入下,重量级字画的重复上拍在艺术品市场渐成常态,但从去年至今,千万级拍品的重拍率却直线走低,与2011年的27%和2012年的24%相比,近两年仅维持在个位。证券市场中有一个词叫换手率,换手率高意味着股票流通性好,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但投机性强,风险大。此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品市场。专家指出,重拍率高表明市场活跃度高的同时暗藏非理性繁荣,低重拍率则预示着更为稳固理性的收藏市场。
投资心态导致高重拍率
所谓重拍指的是同一件拍品在几年时间内上拍两次及两次以上。以傅抱石的《柳堤仕女》立轴为例,这幅作品最早出现在2006年的上海朵云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最终以269.5万元成交。两年之后,此作品现身北京保利,这一次拍出了336万元的价格。2010年,该幅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保利的拍卖场上,并且价格再次上扬,拍出515.2万元。清代徐扬的 《南巡纪道图》1995-2010年的15年间曾四次上拍,1995年在中国嘉德秋拍,该作品以297万元成交,第四次上拍是在2010年的中贸圣佳拍场,最终以9072万元的天价成交。再如齐白石的《山水十二开册》,1994年在嘉德首次露面,拍得517万元;时隔九年,该作品出现在北京中贸圣佳拍场,最终以1452万元成交。2011年,《山水册》再次现身拍场,而成交价高达1.94亿元。
著名艺术市场评论人齐建秋表示,像《山水册》这样的重拍轨迹还算正常。有些拍品在一年内就可能多次上拍,这就是投资心态导致的严重的重拍现象。“如张伯驹一样的收藏大家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所说的收藏家多数应该被称为投资者,一件拍品能在手里持有五年的都很少。有些收藏者会将一件作品从春拍拿到秋拍,或者隔一年就会拿出来重新上拍,在艺术品市场火爆的时期,这种短期内的一进一出作品价格就有望翻番。”
多年从事中国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交易研究的龚继遂也表示:“西方的艺术市场是收藏主导型,对于资产持有人而言,除非是在急需资金的状态下,才会把艺术品送进拍卖行,否则艺术品会在藏家手中长期处于收藏状态。而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是投资主导型,在约1亿人的收藏大军中,大多数人抱着的不是欣赏、把玩的心理,而是如何升值变现。”
高重拍率拉升市场风险
在艺术品市场火爆的2003-2006年间,重复上拍现象极为严重,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齐建秋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极端案例足以代表当时重拍频现的状况。王震,字一亭,业内普遍评价为一位清末民初的三流画家,2003年其作品价格约为1万-2万元/平尺。一批浙江投资者看到机会,在一年之内通过不同的拍卖公司多次异地流通王震作品,到2006年王震作品被炒到了约10万元/平尺。而如今,王震的作品已经远离一线市场。齐建秋表示:“如果单从投资行为去看,重拍率高是资金市场繁荣的表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不仅导致金融市场震荡,艺术品市场也受到冲击,高价拍品减少。在此期间的重拍作品,收益率下行。”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同时表示:“高重拍率直接反映市场的活跃度,当拍品不够,市场活跃度低时,重拍率便会减少。”
在证券市场中有一个词叫换手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也可以反映市场的活跃程度。换手率高意味着股票流通性好,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但也往往是短线资金追逐的对象,投机性较强,风险大。一般来讲,新兴市场的换手率要高于成熟市场。用此概念套用艺术品市场,此前艺术品市场的换手率高可以看做是新兴市场的一种表现,换手率过高,说明短期和中短期的投资比例过高,将拉高市场风险,导致市场不稳定,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对于拍卖行而言,低重拍率直接导致佣金缩水,如何寻找更好的拍品对拍卖行来说是个考验。
成熟的收藏者培育成熟市场
“艺术品收藏的真正内含应该是欣赏、把玩,以前的大收藏家多为秘藏,艺术品的流通性很低。”齐建秋说。近现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一生挚爱收藏,2003年由于夫人袁荃猷病故,王世襄将伴随二人多年的143件文物拍卖,其中多数藏品珍藏时间都长达半个世纪。
时至今日,收藏与投资、艺术价值与变现密不可分。作为投资者,将艺术品再次上拍并无不妥,但却反映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浮躁,成熟的收藏者是成熟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先决条件。在目前的环境下,成熟的收藏者除了要有雄厚的资金外,还要懂得该如何鉴赏,有明确的艺术品位,有独立的判断能力,知道该如何面对艺术收藏,而不是获得某件艺术品之后急于转手变现。
成交价格屡破纪录,单件作品多次易手,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拍卖市场的繁荣,但是从长远来讲,对中国艺术品收藏氛围的形成十分不利。“但不能就此认定频繁交易导致的高重拍率是一件绝对的坏事,此前艺术品市场火爆到有些病态,最根本的原因是拍品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资本方定价或者行政因素定价。当艺术品市场遵循市场规律,艺术品拍卖才能完成理性回归。”刘尚勇表示。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