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英)巴克 著 马维达 译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1月版
《东西方艺术的交会》
(英)苏立文 著 赵潇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点评: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相互影响的历史。他们如何彼此吸引而又对立排斥,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认识艺术》
(美)马克·盖特雷恩 著
王滢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5月版
点评: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作者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同时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的理解。
《艺术品价格原理》
刘晓丹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点评:近年国内艺术品市场蒸蒸日上,却又乱象丛生。书中运用经济学、价格学基本原理,结合翔实的市场数据、经典的市场案例,解析艺术品价格的原理。
(点评人:昂子)
一位画家的作品是怎样被操纵卖成天价的?对于收藏者来说,为何买高价的作品更容易获得高利润?中国高涨的艺术品市场还会持续多久?日前,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中,揭秘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品交易中的种种内幕—艺术家如何与商人合作;商人如何精心设计,在短时间内转卖画作,而得到5倍甚至50倍的收益……拨开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层层迷雾。
迷雾1
低买还是高买?谁更容易暴涨?
一般收藏者认为,低价买入一幅艺术品,总不会吃亏,因为它总有一天会升值。然而,该书作者巴克在做过大量世界范围内艺术品价格的调查统计后发现,在艺术品市场,高价买入一幅作品,获得的利润更大。比如,1981年,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一幅欢快自画像以583万美元卖出,这在当时创下了毕加索作品的价格成交纪录。但在1988年这幅画重新出售时,它以4785万美元被卖出,价格暴涨了9倍多。而书中类似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美国统计学家罗宾达西也提供了一份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一份数据,有10%的高端艺术品的价格上涨了740%,有25%的高端艺术品价格上涨了560%。而有10%的低端艺术品价格上涨了240%。
作者刻薄地指出,如果没有艺术专业知识,没有慧眼识珠的能力,把钱投在低端艺术品上,很可能只会获得微薄的回报。
迷雾2
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推高的?
既然高价买入艺术品更易获得高回报,许多艺术家和商人、拍卖行便联合起来,挖空心思,抬高某类艺术品的价格。
书中屡次提到了这样一个带有典型性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一次次推高的:1987年11月,澳大利亚的阿兰·邦德在与苏富比拍卖行达成特殊约定后,奋不顾身竞价,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梵高的《鸢尾花》。在此之前,邦德与苏富比已经达成交易:只要最终报价高于5000万美元,他们就把一半的钱借给他。但最后,邦德依然无法拿出钱来支付这样的高价。最后,这幅画以4500万美元转而被卖给盖蒂博物馆,差额由邦德补足。
这件虽然没有最终成交的艺术品却激起了连锁反应。在看到《鸢尾花》卖出高价以后,巴黎交易商杜朗鲁约的后人立刻将梵高时代的对手德加的一副作品—《洗衣妇》送到了伦敦拍卖会上。随后此画在1987年的拍卖会上以137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德加的拍卖纪录。在艺术市场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抬高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已被证明必然导致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甚至这位画家的对手身价的上涨。
苏富比拍卖行在《鸢尾花》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1988年遭人诟病,媒体指责拍卖行暗中操控,扭曲了艺术品市场的真正价格。但拍卖行认为:为买方寻求借贷并没有错,就好像贷款买车买房一样。
巴克还在书中指出,不光苏富比,很多拍卖行都会为买家提供借贷服务,而抵押物则是拍卖行即将上拍的这件艺术品本身。
迷雾3
借钱给博物馆买藏品
也会让自己的藏品增值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报道,某人将某名流的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或是某人赞助博物馆购买藏品,均以为其慷慨大方。其实,你错了。书中揭示,这也是让收藏者手中藏品增值的一个惯用手段。
一般规律是,艺术品的价格会因为世界著名博物馆购买而上涨。因此,精明的市场操纵者把达米恩·赫斯特等人的作品赠送给伦敦泰特现代博物馆或纽约的MoMA博物馆,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藏品的价格,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若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就更能确保自己的藏品增值。
比如,曼哈顿交易商穆格拉比家族十年间一直在持续购买沃霍尔的作品,纽约的其他交易商声称该家族聚敛了1500幅沃霍尔画作,相当于其公认作品的1/7。可见,谋求抬高藏品价格的,不仅有交易商,还有买家。2007年4月,苏富比伦敦拍卖行的专家奥利弗·巴克尔告诉彭博拍卖行,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大鳄,其实只有10到15位;佳士得和苏富比的专家也一直在对该书的作者巴克说着同样的话,要“安排”毕加索或沃霍尔的一幅作品的价格,只需要这些人当中的几个人合谋即联合垄断就能做到。
迷雾4
“盛世收藏”
并非收藏界的金科玉律
在中国,“盛世收藏”这四个字可谓耳熟能详,艺术品市场总在社会富足安定的情况下才会蓬勃兴起。而在巴克看来,在这个金融创新的时代里,事实又未必如此。
通过大量的观察,巴克发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战争和重大政治变革往往构成艺术品的新一轮流动。
“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已证明,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华尔街崩盘之际,这时,资金都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巴克从1975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品和房产价格图中看到,“在涨涨跌跌之中,艺术品和房产的价格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相互追随;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时。”
迷雾5
中国艺术市场是奇迹还是泡沫?
中国当下的高端艺术品投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视线。从2005年至2010年引发的两次购买潮,让西方世界十分惊讶。尤其是部分作品在三年间价格上涨了1208%,让巴克惊叹,这是在神话中都不能想象的事情。
不过中国艺术品投资热,在巴克看来也有三个原因,一是1995年以来,中国新兴富裕人数增多,他们是“胡润富豪榜”认定的6万名中国人,比如北京的王伟等,他们毫不避讳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嗜好。看起来,这像是富翁们的投资游戏。
二是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支持传统国画市场,提供大量资金修建新的国家博物馆,并授权他们购买艺术品,包括收购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这也使得齐白石、徐悲鸿、八大山人的作品创下了价格新高。
三是中国有许多城市在民间筹建“艺术品交易所”。截至目前,全国已经超过了36所,而这些交易所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的价格就像股票一样,可能会被抬上天去。
有没有泡沫?巴克认为肯定有。但是他也表示收藏者需要克服偏见,否则就可能错过一些重要的,属于明天的中国艺术家。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