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西南首展——自然流露中的绘画笔记
0条评论 2015-04-18 18:50:48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孙毅
\

香港白立方画廊总监周晓雯、批评家栗宪庭、艺术家苏新平、K空间董事长杨凯及王非之合影
 
4月18日下午4点,由俞可策划的苏新平首个西南个展“绘画笔记”正式在K空间开幕。展览用苏新平从2001年——2015年的17幅作品,如同笔记般的记录方式去呈现他在这15年中绘画面貌转化的因果。

\

展厅空间

\

展厅空间
 
回看苏新平的创作脉路他一直在不断否定过去、否定风格化的进程中前行:早期用着西方的绘画语言在石版画上刻画对草原生活的自然感知,那是一种逃离现实的理想状态的描绘。90年的现实精神系列创作那是对中国社会的急速改革带来社会精神缺乏的批判;而如今自由、纯粹的“绘画语言”则是在社会意识与艺术形态之间的自由转换。这次展出的作品从《梦中人习作》去表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到《会场1号》中探索的某种神秘仪式再到《肖像2015》中现实与理想的平衡都是苏新平艺术形态笔记式的自然流露。

\

策展人俞可在现场接受99艺术网采访

\

批评家栗宪庭与K空间董事长杨凯交流
 
对于展览命名“绘画笔记”的缘由,策展人俞可阐述到:“希望观众在和苏新平作品对视的时候,不要用宏观的概念去解读”。所谓笔记,只是艺术家在绘画探索中对事物、对社会、对颜色的认知而获得的感受,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这个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是刻意地去做,也没有强烈的主观愿望。
 
展出作品挑选缘由
 
\

艺术家苏新平在现场接受99艺术网采访

\

艺术家周春芽与苏新平合影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俞可精心挑选的结果,它们可算是苏新平在这15年中对生活感知的点滴记录,虽然它与苏新平常规创作线路《八个东西》等系列作品有所区别,但正如俞可所说的:“正是这些作品的存在,更能从侧面对艺术家进行了全面的补充,让观者能全面的将其了解,也能探索艺术家如何从社会语境转向自我的语境”。而在作品选择上全是人物为主没有苏新平“风景”系列俞可也阐述到:“对于苏新平的人物和风景来说,人物更像一个日记的叙事;因为我们天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对人造型、语言、色彩关系和人处于三维空间的感受会更深。我们在这种感受里更容易去明白苏新平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展览看点
 
每年一幅的《肖像》去平衡理想与现实
 
\

《肖像2015》 纸本色粉 330×240cm 2015
 
本次展出最大的一幅作品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一幅的系列作品——《肖像2015》。作品有9块构成,构成方式可以任意组合,也可以以常态的肖像组合,如果任意组合,作品给出的视觉错乱之感,则有指涉现实的支离破碎之意;如果以常态肖像组合,作品构成的可辨认的视觉图像则有着不同的指涉和内涵。就这一系列作品而言,虽然作品中头部特征十分相似,只是手的姿势有所不同,但这是由于手势的变化,其内涵和指涉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样式的头部指涉某种形而上的思辨状态的话,那么不同的手势变化则暗示着现实处境与欲望的诉求。正如苏新平接受99艺术网采访所说:“这种每年一幅的不同尝试,其实也是在流动时间中在理想的头部和现实的手部间去找一个平衡,手势虽然每年根据自身感受经历变化,但不变的却是对艺术理想的追求”。
 
图文共存的“作品”形式
 
\

展览现场
 
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可算是展览布展,以往展览中的序言文字和艺术家评论,在这次展览中却以一种“作品”的形式与苏新平的绘画作品共存。对于这种独特的展览形式,策展人介绍到:“传统的艺术让人会首先联想到图像,但这种时代应该结束了;如何寻找新的着眼点是当代布展中的新的考虑。而文字在图像作品中的作用如同一座崭新的桥梁,让观者更加深入的认识苏新平所创造的图像;也让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找到一种共鸣。”而艺术家周春芽则对这样策展方式赞赏有加,他表示正是因为这样图文共存的展览形式,不仅指明了苏新平作品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更能使大众从另一方深入了解苏新平创作的艺术观念。
 
\

艺术家周春芽在现场接受99艺术网采访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31号,热爱艺术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观看。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