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映艺术大展将咖啡馆从画布上“搬”了下来。
在人类美术史上,梵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短暂燃烧的生命,为人们留下了3000多件作品,每一件都被博物馆或藏家珍而秘藏。
多年来,博物馆与藏家几乎从不出借梵高真迹。去年,荷兰梵高博物馆所藏两件作品出现褪色现象,使得大家更趋谨慎。在上海看梵高展,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但就在两天后的4月29日,3000多幅梵高作品的高清影像,将在黄浦区新天地太平湖公园,以一种绘画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多空间、多角度、多媒体地予以呈现。
这便是“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它将带来的,是一个“鲜活”的梵高。在这里,经典的梵高完成了“穿越”和“复活”。
一个你懂又不懂的梵高
谁都知道梵高。
1880年,27岁的文森特·梵高在传教士、外语老师等工作岗位上逐一落败之后,最终决定“搞搞艺术”,以绘画为生。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除了高更,似乎没有什么人欣赏、关注他。四年后,他对准自己开了一枪,竟还自己走回了公寓,上床躺了两天后,在弟弟提奥的怀里去世。当然,在这颗子弹飞出之前,关于梵高,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来,一说是当作礼物送给了他爱慕的女子,一说是为了对离开自己的高更表示痛心……
但,谁又真的了解梵高?
首先,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梵高的画风。虽然善变是某一类画家的风格,但像梵高这样善变的,似乎一时还找不出第二个人。
因为风格多变,梵高害惨了后世一拨又一拨的美术研究者,不晓得应该把他归到哪一个画派。实在没辙了,只得因为梵高所在的时代稍晚于印象派,而把他勉强归入后印象派。
人人都说梵高牛,但似乎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梵高究竟牛在哪里。其实,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梵高的牛,那大概就是:在梵高之前,画家们画的都是他们眼里看到的人、物、景,即使印象派强调光线,那也是眼里看得到的光线;而梵高,他画的是心中的人、物、景。
这就好像一大群人挤在一块儿,都在努力推左边的一扇门,而梵高,用他那患有“癫痫+抑郁+躁狂+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美尼尔氏病”的躯体,轻轻撞开了右边一扇门,门后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他身后,跟进了许多人,其中包括毕加索。
曾经期待又不敢期待
你可以不懂绘画,但你不能不知道梵高;正如你不懂音乐也一样知道莫扎特,即使没进过剧院,也知道莎士比亚一样。
当然,你也可能懂画,或者假装懂画,甚至假装懂梵高的画。你期待有一天,梵高的画展会来到上海,于是,你可以像去年“K11”莫奈展一样,在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后,能被人流推着幸福地在莫奈的作品前走过,甚至还能逮个机会避开保安,悄悄地和“睡莲”摁张合影。
不,你可以期待美术史上任何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师画作,有朝一日漂洋过海来“看你”;唯独对于“梵高”,你无法期待。
因为去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传出消息——梵高《鸢尾花盛开的原野》和《卧室》两件作品的红色部分出现褪色现象,“罪魁祸首”据说是光线,以及,梵高独用的红色颜料中含有的杂质。
扔了显微镜,梵高美术馆的专家们抱头,痛苦焦虑;全世界其他拥有梵高作品的博物馆专家们则倒吸一口凉气,咬牙,决定从此不外借、不展出梵高作品。
但,即使没有“褪色”事件的发生,一个普通人,想要在一生中看全梵高作品真迹的概率也几乎为零。3000多幅作品被珍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比如王中军,花费3.77亿元人民币,不过入藏一幅梵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大名鼎鼎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不过拥有17件梵高作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大都会博物馆只将梵高作品展出过一次,显得十分“小气”。而“褪色”事件发生后,未来的十多年,大概是连一次展出也不会有的了。
特殊“影院”里的大赏
但,“魔都”总能给人意外,极大的意外。
就在两天后的4月29日,全部3000多幅梵高作品的高清影像,将在黄浦区新天地太平湖公园集体亮相。
这便是“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所带来的,不曾被期待的意外惊喜。
何谓感映艺术?其高大上的学术名称为“SENSORY4”,即为一套集成了40个高清投影、多路动态影像和影院级环绕音响的独特系统。所以,感映艺术大展即将带来的是全部梵高作品的高清影像图。
但,又远不止是高清影像图。
整场展览占地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部分占地1000多平方米,高达7米,是由巨大的高清屏搭建而成的封闭式黑暗空间。
或者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巨型屏幕环绕而成的“影院”。
在这个特别的“影院”里,3000多幅梵高创作于1880年至1890年间的作品影像,从天花板上倾斜下来,从墙壁上生长出来,在柱子上环绕漫延,甚至从地面上升腾起来;闪现的字幕,详解每幅画的创作背景,描述那十年间的梵高,如何带着他的清醒与癫狂、快乐与痛苦、坚定与迷惘,从荷兰走向法国巴黎、阿尔勒、圣雷米和奥威尔;随画流动的,还有精心选编的交响乐,画面在变,音乐也在变,却又彼此融合,艺术的藩篱早已被打破,音乐成了流动的画布,而画布则似乎在倾诉着什么……
巨大的黑暗,以及从这巨大黑暗中如潮水般涌出的一幅幅画面,一串串音符,向观者逼近、逼近,再逼近,逼近到笔刷扫过的每一丝纹路,都纤毫毕现,让你忍不住想伸手触摸。
震撼发生在眼前,感动走进了心里。
这一刻,梵高“活”了;“复活”了的梵高,在瞬间,刷新了你之前所有的观展体验。
不能让观众的脚步迟缓
周谊第一次看“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是在去年的圣彼得堡。当场,她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失控惊呼。
曾经参与制作《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冰上雅姿》以及周立波的三场大戏,曾经在2004年把维多利亚·贝克汉姆请来中国担任世界模特精英大赛总决赛评委的周谊,虽然年轻,却已是文化艺术市场的“老前辈”,很少有文艺活动能震撼到她。
“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我觉得我看到的是梵高,但又不是梵高;所有的内容、叙事都是围绕着梵高的,但它给你的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梵高,而是颠覆了所有的传统与惯常。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二度创作。”
身为上海高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谊是特意飞去圣彼得堡看感映展的。因为去年春节,公司一位常年旅居欧洲的股东去莫斯科时,惊讶地发现那么冷的天,某处创意园区里排着长长的队伍,只为看“不朽的梵高”。于是,他建议周谊引进该项展事。而周谊对国人是否能接受这种新颖的展览方式,尚心存疑虑。
圣彼得堡之行,打消了周谊所有的疑虑。事实上,这个由澳洲大展览公司出品的感映展,已经走过了美国、意大利、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的20多个城市,每一处遭遇的都是长长的队伍和热情的人群。
与外方的洽谈特别顺利,因为周谊有出色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
只在一个问题上,谈判卡壳了:外方坚持净票价必须定在15美元以上,这意味着观众需在15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6%的税费才能买到票;而周谊则坚持低票价。
外方觉得很奇怪,20多个城市的巡展已经证明,15美金的票价依然挡不住如潮的人流。票价高些,不是能赚更多的钱?
周谊的思考却是:这是一次多好的艺术普及教育,不能让高票价使观众的脚步有所迟缓。
虽然,为了追求完美效果,周谊在感映艺术大展上海站的投入上已远超预算,但为了自己这个朴素的想法,她始终坚持降低票价。因为,“我也曾是个饿着肚子、想着法子省钱去买油画的普通‘文青’。”周谊说。
最终,外方让步,净票价定在了12美元。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