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扈鲁绘画联展于北京团城艺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5-04-27 10:58:41 来源:99艺术网 
2015年4月25日下午,“双葫临门——朱万章&扈鲁绘画联展”在北京团城艺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团城艺术馆主办,北京恩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提供学术支持,并同时得到北海公园的大力协助。展览共展出了朱万章、扈鲁两位艺术家的葫芦题材作品70余幅。
 
展览开幕当天,北海公园李国定园长、吕新杰书记、杨宝利副园长;展览策展人、北京团城艺术馆李超馆长;国家博物馆黄梅主任;曲阜师范大学邢建玲教授;美国画家梁政均先生;广州文化学者梁基永先生;广东藏家王展南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文璟博士;朱万章、扈鲁两位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嘉宾、朋友共同出席了展览的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
 
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种最古老的吉祥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展览策展人、北京团城艺术馆李超馆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团城艺术馆这一历史文化深厚的建筑中举办以“葫芦”为主题的展览,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葫芦”文化,将广泛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的呈现,使观众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团城艺术馆也将举办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的展览,将团城艺术馆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展览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团城艺术馆建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地。
 
“葫芦”在民间文化中,神话传说、剪纸作品、刺绣年画等,均有大量的葫芦题材,形成了自成一脉的葫芦民俗。且有避邪、招宝、纳福之意。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寓“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之意;“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寓意驱灾辟邪,祈求幸福,子孙人丁兴旺。葫芦的“民俗”性涵义,使葫芦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
除却民俗文化的表现,作为艺术家喜爱表现的对象,“葫芦”在青藤白阳、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的笔下形式多样、姿态万千。在“俗”与“雅”的互动中,我们看到此次展览中朱万章、扈鲁两位艺术家对“葫芦”意义的赋予与强调,使“葫芦”这种美术史上司空见惯的绘画题材,呈现了“俗”与“雅”的二个层面的意义。
 
朱万章,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髡残》等论著20余种,撰写美术史与书画鉴定论文近百篇;近年研究领域开始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 
扈鲁,本名扈庆学,1962年生于葫芦崖脚下。著名画家,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国际葫芦文化学会会长。(此处换行)在《国画家》、《美术观察》、《文艺研究》、《民俗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画作近百篇(幅),出版《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专著两部;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等多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项。
 
近五年来,扈鲁在俄罗斯、日本、加拿大以及北京、辽宁、山东等地成功举办“儒风雅韵·扈鲁写意葫芦国画作品巡展”三十余场,作品被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日本爱瓢协会、加拿大弗雷德里克顿市艺术家协会、北京奥组委以及海内外友人收藏。
 
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撰文,对扈鲁的艺术创作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说:“中国书画说到底,是一种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除了种种技法和技巧之外,还蕴藉着中国古代思想所谓‘悟’的精髓,是一种形神兼备的人生修为,也是一种刚大中正的人生姿态。应该说,在扈鲁的花鸟画中,我们感悟到了这种功力和修为。” 
 
据悉,此次展览将从2015年4月25日持续至5月7日。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