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供图
“故宫有180万件文物藏品,如果每年展示1万件的话,全部展示完毕要180年。”为使故宫藏品得以充分展示,疏解远超负荷的客流,让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获得喘息和更好的保护,故宫此前启动了北院区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2.0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25000平方米,选址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
29号,5个设计方案公开逐一展示,吴良镛、张锦秋、傅熹年等多位建筑规划和文博界泰斗级专家将就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故宫也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1号方案
五行园林 金龙戏珠
设计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张宇
突出特点:设置了一个尺度近似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的中央大厅,设计者认为,大厅将使观众获得得体的仪式感和绝佳的观湖景观条件。还设置了较为独特的园林设计,设计者认为,狭长的地块似龙形,沿着东西方向展开,与水系的形状相互搭配衬托,犹如有麟有须的金龙与“金木水火土”五颗宝珠嬉戏。宝珠所在之处设计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园区。
2号方案
一池三山 红墙叠嶂
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庄惟敏
突出特点:三个主要展馆并非连在一起,而是分隔独立,从水面望去仿佛三座仙山。除“一池三山”外,还传达出“红墙叠嶂”“庭苑大观”“城墙横亘”“金顶夕照”五个空间意象。一条50年一遇的洪水线从北往南穿过设计地块,出于“平安故宫”的考虑,设计者没有将建筑连成一体,而是将建筑分布在洪水线西侧,地块东侧则设置停车场和人流入口。
3号方案
金刚屋顶 方城红墙
设计者: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崔愷
突出特点:利用方城、红墙在东西方向向上塑造宏伟的紫禁城空间序列,将庞大的展厅分成一进进游廊庭院,让人们在其中参观犹如在故宫漫步。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约300米长的金刚屋顶,当人们登临屋顶空间,巨大的金色钢管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山、田野、夕阳、彩霞尽收眼底,就像登上故宫的楼阁,放眼望去那波涛般的金色琉璃瓦的壮观景象。
4号方案
回形建筑 临水悬浮
设计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梅洪元
突出特点:以故宫博物院传统院落形制为原型,呈长条规整的“回”字形临水面铺陈展开,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形态构成方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封闭的格局,实现建筑与环境立体交叠,解决不规则基地的限制与冲突,远远望去仿佛悬浮于空中。设置了多层次的水岸、栈道、广场与小品,引南沙河水入园,叠合水体空间、临界水体空间、交织水体空间相映成趣。
5号方案
上下双城 立体画卷
设计者: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孟建民
突出特点:将故宫北院区设想为一座向大地延展的城,犹如立体画卷缓缓展开。“城”分上下,“下城”因地制宜,从东向西沿大地延伸;“上城”因形借势,自北向南悬于天地之间。“上城”与“下城”的水平连续布局可弹性调整,未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体建筑藏于树影之间,融于自然之中,营造出中国山水画境的空间体验。园中有宫,宫中有园,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
>>对话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年内开工避免“奇特怪洋”
记者:目前很多国内重要的所谓出自大师之手的建筑都备受公众诟病。这次北院区的设计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单霁翔:目前在建筑领域“时装风”“克隆风”盛行,在建筑形式上盲目追求“奇、特、怪、洋”,认为在建筑设计方案招投标中有外国设计公司参与才有水准。当中国的数百座城市,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均采取国际招投标的方式征集建筑设计方案,更加剧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记者:您认为追求“奇、特、怪、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单霁翔:由于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机制和评审机制的“千篇一律”,加重了中国城市文化面貌的“千城一面”,促成了当今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大行其道。
记者:所以我们这次看到五个设计师都是中国的?
单霁翔:今天城市建筑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社会环境和决策机制,同质化的文化导向和低俗的审美趣味。在这一情势下,更加需要全社会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对于中国建筑师的支持。因此,故宫博物院鼓励对“中国现代建筑”开展探索和研究,使智慧的中国建筑师能够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博物馆建筑。
记者:您本人更喜欢哪个设计?什么时候公布结果?
单霁翔:方案目前看都很好。我们力争在2015年年内落地开工,因此最终方案肯定会尽快确定。
评审改革公众也有“决策权”
记者:这次在方案的决策机制上有哪些改革?
单霁翔:以往很多建筑设计方案的拍板都仅仅依从专家的意见。这次的改革是在专家评审的同时,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公众有投票、提意见建议的权利。公众如果来故宫参观可以在熙和门迤南展厅进行投票,也可以通过媒体多种方式反馈信息。故宫的员工也将获得投票的权利。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