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常生活美学设计展”论坛召开 探讨设计渗透生活的可能
0条评论 2015-05-08 14:20:0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整理
\
论坛现场
 
2015年,艺术北京已经走过了其成长的十个年头。此届艺术北京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次启动的“设计北京”(以下简称设计馆),所推出的“中国日常生活美学设计展”引发了诸多关注。与之相关的论坛力邀资深公关人士王小冬、知名艺人林依轮、著名的设计师吕永中、老佛爷视觉陈列部门负责人郑浩基及艺术北京的执行总监李孟夏参与,一同解读“衣·食·住·行”的形成及“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日常生活美学设计展”的策划来源于李孟夏曾参与的中国城市生活美学研究项目,面对一个三千平米的设计馆,从中国日常生活美学的概念出发,以衣食住行的维度来拆借。李孟夏表示:“设计部分也是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一直以来希望做的,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时机一直不够成熟,在近些年的宣传和教育下,大家普遍对消费设计品有所了解。我希望把中国本土的商业品牌通过设计区隔市场的代表者推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效仿和学习,使整个市场上从制造业转型,从制造变成创造,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GQ中国版时装总监崔丹和他共同创立的中国时尚创意平台FN参展“衣”单元。本次FN带来的参展影像,均源自日常生活的创意造型,以20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的普通人作为拍摄模特,集合了中国本土50多位时尚设计师的近千件时装作品,由专业团队结合城市风貌及每个人的生活场景完成造型及拍摄,最终精选出200多组摄影作品,以GIF动态的形式展出,立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创意造型。资深公关人士王小冬作为FN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我们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中国时尚创意力量的一次最大的集体呈现。我们并不是在做一场秀或者是把衣服介绍给大家,而是找了身边非常多的普通人,让他们在生活场景中用一种动作的、夸张的状态来表现所谓的生活方式的时装概念。”
 
知名艺人林依轮策展的“食”部分是对中国传统食物和现代生活美学的一次再创作。通过中式食物的制作食材+传统厨房用具+现代高科技电器的结合,用艺术化的形式展现个人生活,也昭示每一个中国人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的境况,对中式食物和现代电器,都是如此依赖。“在‘食’的方面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纽约有纽约风格,洛杉矶有洛杉矶风格,为什么北京不能有北京风格。通过这种艺术的传播,对生活的理解,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艺术这样一个生活艺术家,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林依轮如是说。
\
论坛嘉宾合影

契合“中国日常生活美学设计”的主题,前杂志ELLE DECO家居廊杂志主编,米曰工作室创始人颜宓负责“住”的单元,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作品本身是否符合创新性、实用性和审美性这三个标准,且一定要兼顾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在14件利用中国灵感而创作的展品里,即有在中国设计界举足轻重的设计大师的作品,也有崭露头角的新锐设计师作品。
 
在“行”这一部分,策展人郑浩基特意邀请来自北京的接触平面设计师、重庆最有才华的插画师、以及韩国出色的字体设计师,以当代都市漫游者的视角,将当下中国9个城市通过抽象具体的重新解构,完成了在设计中的城市漫步。策展人郑浩基表示:“这次行的展览本来是跟一本叫《九城记》的新书发布有关,展览也是围绕这九个中国当代日常生活美学标杆的城市。城市作为现代生活的主要场景,展览里分享这三位年轻人的眼中所看到有关城市发掘和印象,以比较视觉、能代表城市独有的元素,霓虹灯和灯箱招牌的形式呈现出来。整体空间如街道、城市的缩影,仔细去看的话可以在每个作品发现、发掘一些风景或细节,犹如游走漫步于城市街道之中。
 
设计师吕永中此次携其品牌“半木”参展此次艺术北京的设计馆,“半木”创立于2006年上海,是致力于探索当代东方生活方式的高端原创家具与生活的品牌。吕永中表示:“现在在中国有很多的原创品牌,而且年轻品牌越来越多,这些品牌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代表了时代的脉搏。我们不要去低估消费潜能,因为只有看到了好的他才会激发出它的可能,这次设计北京,包括衣食住行,包括我们的展场,有各种层面的人会去关注,而且他们看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我觉得设计师的一个牌子,更重要的作用是如何触动或者是撬动这个沉闷的市场,这是设计师品牌的责任。”
 
李孟夏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今年艺术北京的变化——“艺术与设计渗透生活的可能性,并推广其中的佼佼者。”在现场,除户外公共艺术项目外,设计馆也是今年艺术北京与公众互动最为活跃的一个展馆,充满灵气的设计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驻足,“增强整个艺博会的公众互动性”是李孟夏策略之一,而今看来,这并不难实现。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