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出生于西安的郭凤怡,并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在2009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展出,2013年入选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百科宫殿”。
2013年,英国海沃德画廊展出郭凤怡作品
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无疑是亚洲乃至世界艺术市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艺术形态,因为不被理解,引起了哗然一片。比如下面这些作品:
如今在艺术展上,看不懂艺术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一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艺术史有足够的认知,可以理解艺术的形态,以及所表达的思想;二来因为近年出现的艺术乱象模糊了艺术的定义。2009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由长征空间展出的中国民间艺术家郭凤怡作品,因为创作风格怪异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真正引爆这番争论的,是2013年郭凤怡入选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百科宫殿”。
郭凤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
郭凤怡在长征路上泸沽湖现场创作作品
1942年出生于西安的郭凤怡,并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最早是一名橡胶厂的技术工人,但在39岁时由于关节炎的发作不得不提前退休。起初是为了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开始练习气功,随后对生命哲学不断地认识、领悟,许多视觉幻象不断涌现在她眼前。
到了1987年,郭凤怡觉得眼前的“现象”需要用笔和纸表达出来,才可以调整身体以及心智的平衡。因此,她通过水墨、圆珠笔、铅笔等材料,画下了构图怪异夸张、笔触细碎密集并有图腾意味的艺术图案。郭凤怡最常绘画的主题均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
郭凤怡作品
在这样强大的“逻辑系统”中,郭凤怡不断创作,直到2002年遇到了长征空间负责人卢杰。当时他与策展人邱志杰为了即将实施的“长征计划”去西安考察,在那里认识了郭凤怡。“郭凤怡画画是她跳神治病的手段,以互动的方式,携带出个人的性情和寄托。”——在知名批评家、策展人彭德看来,这是当初引起卢杰关注郭凤怡的原因。
长征空间展出郭凤怡作品
之后,郭凤怡完成了从一个工厂退休女工到“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换,从2002年到2012年,在长征空间的推动下,郭凤怡先后参加布拉格双年展(2005年)、日本横滨三年展(2005年)、台北双年展(2006年)、韩国光州双年展(2010年)、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现代美术馆,以及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的群展,并在2005年举办个展“谁是郭凤怡”和2009年个展“我是郭凤怡”。然而,一直到2010年郭凤怡去世的这十年,她都未曾进入过中国当代艺术的视野中心。
2009年个展“我是郭凤怡”现场
一直到2013年,郭凤怡的作品入选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当时入选的中国艺术家只有三名,其中之一便是郭凤怡。
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成立以来,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展之一”,也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界里的“奥林匹克”。作为当代艺术界的狂欢节,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标杆,同时反映了当下的当代艺术发展变化和观念演进。“如果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表现优秀,那么接下来他们的艺术生涯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负责监督2013年的双年展爱尔兰馆的策展人Anna O'Sullivan说。“艺术家只要在双年展上能被人们记住就可以了。”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即将在5月开幕,中国艺术圈又是一番躁动。
所以,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郭凤怡,逐渐被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界所关注,并引发了学术上的激烈讨论:当代艺术在当今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代艺术是否涵盖传统意义之外的当代艺术概念?
2013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发出评论,他认为“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在他看来,郭凤怡的作品并无技巧可言,形如儿童绘画——“郭凤怡的作品如果归属当代艺术,那么当下儿童的涂鸦之作更有理由弄到威尼斯参展,因为儿童画表现出对这个世界更为淳朴的看法。”彭德认为郭凤怡的画缺乏中医理念的支持,又不是传统图符,除了她自己,别人无法识读,古人戏称鬼画符,随后又“模仿西式展览馆艺术,绘制巨幅作品,最终形同批量生产的陕西皮影,蜕变为风格化的图案”。
而在策展人付晓东看来,西方市场之所以推崇郭凤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不足。西安策展人岳路平也在《郭凤怡如何变成后现代》一文中,指出了长征空间在运作郭凤怡作品中进行的商业操作。
尽管争论激烈,也有不少声音认为,从未经过艺术训练的郭凤怡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批评家朱其认为,郭凤怡的作品应该是原始艺术,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
如今的当代艺术,混杂了一些没有思想、没有创作核心、缺乏艺术历史认知的作品,这些导致了艺术乱象的出现,许多出现在艺术展的“艺术作品”也只是滥竽充数。朱其或许比较中肯:“虽然很多当代艺术家号称是在做当代艺术,但其实也不一定有思想,样式上也没有什么创新,还不如民间艺术家,至少在样式上还有一些新意。”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