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计划第十四站“无空气·不艺术”在京开幕 为空气疗伤
0条评论
2015-05-19 19:48:2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开幕式现场视频)
五月的北京阳光和煦,看着外面的绿树红花,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是否还记得冬日那令人惶恐的雾霾呢?2015年5月19日下午3时,北京当代艺术馆最新展览《共振计划第十四站——“无空气·不艺术”当代艺术展》正式拉开序幕,邀观众一起参与、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变化,探讨“空气不再,艺术何为?”本次展览由北京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粟多壮策划,共呈现了陈泰伊、大余、郭全红、焦朦、蒋同、刘旭东、李永庚、吕宗平、孙华卫、宋兮、唐冠华、Billi Thanner 以及杨欣嘉13位艺术家的作品。
据策展人粟多壮介绍,此次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之前就已经通过社会体验涉及到针对环境的艺术创作。其中,艺术家唐冠华的作品是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延伸,复制了其实验室的西墙;自给自足实验室是其在2011年6月1日成立于青岛崂山,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在森林中从零开始,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希望以“自然的能量再回到自然”;艺术家大余的装置作品“轮回·一切将归于土”,关注燃煤给空气中带来的粉尘污染,又通过燃烧艾草暗示对空气进行治疗;艺术家Billi Thanner 则将展厅全部铺满了绿色的人工草坪;艺术家陈泰伊的作品“网”通过悬吊的钢针警示人们雾霾将带来危害。
据悉,本次展览源于策展人粟多壮与奥地利艺术家Billi Thanner 一次交流。空气是无国界的,它无所不在,对人类来说无处可逃,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在策展人粟多壮看来,“无空气,不艺术”是一种战斗姿态、一个行动宣言。
空气不再,艺术何为?
古希腊哲学将空气列为世界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将气的概念抽象化,成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人类及一切生物具备的生命能量或动力,也被称为气。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是气的运行与变化的结果。
科技和工业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空气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013年开始,“雾霾”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来自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作为共振计划的第十四站,“无空气,不艺术”当代艺术展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纠缠、否定与期望并存的互动性国际项目。为期两个月的展示时间将根据不同艺术家的具体需要被切分为若干个空间和时间单元,每个单元由执行项目的艺术家自由支配。整个展览将通过时间与空间单元的串联方式,展示与链接每位艺术家独立的艺术实践,呈现其关于个体与集群、生活与环境等主题的生命体验, 并以期达到主题阐释的多米诺效应。
关于“共振计划”
“共振计划”项目全称为“共振——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由北京当代艺术馆馆长粟多壮发起,从中国出发,是一个具有中国质感、探寻东方艺术和哲学本质、既重视传统亦关注当下的持续性艺术推广项目,内容涵盖雕塑、绘画、影像、装置、公共艺术等各种艺术式样,目标是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与国际脉搏律动,向世界呈现呼吸的、脉动的、真实的中国状态。本项目分为“无形之形—中国(国际)当代艺术展”、“共振四季”、“共振国际”等版块,分别以国内外艺术家联展、品牌战略合作、国内知名艺术家大型国际个展的方式呈现。首站于2012中德文化年期间在汉堡市GroßenBleichen大街举行,至今已在中国、德国、丹麦、瑞士等地举办13次重要展览。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6月30日。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