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书拍卖行情报告第53期:老照片里的铁证
0条评论 2015-05-25 17:00:1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线装古旧书:说不尽的《日知录》

在4月27日至5月10日孔夫子旧书网的线装古旧书拍卖中,有3412项拍品顺利成交,成交率为43.5%,比上期有所增长。其中成交价在1万元(含)至2万元间的拍品有8件,成交价格在5000元(含)至1万元的拍品有29件。

郑尧臣刊刻龙溪精舍精刻本三十种珍贵古籍
郑尧臣刊刻龙溪精舍精刻本三十种珍贵古籍

本期,“郑尧臣刊刻龙溪精舍精刻本三十种珍贵古籍”以100元起拍,经过415次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5000元定锤,获得总榜和线装古旧书的双料冠军。

郑尧臣,民国广东潮州大藏书家,龙溪精舍是他藏书楼的名字。相比丁日昌与饶锷的藏书,旅居上海的鸦片商人郑尧臣就没那么大的知名度,甚至被历史遗忘,可能因为他曾经是一个鸦片大商人的缘故吧。郑尧臣1917年刻印善本《龙溪精舍丛书》,辑录有先秦、两汉、下迄六朝五十六种珍善古籍。

龙溪精舍丛书,共60种,445卷。本丛书汇集两汉以迄民国的重要著作,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种书前均有郑氏自序或转录《四库提要》以说明其梗概。其中经部5种多为善本,其他各类亦大多是精校本。唐晏所撰《洛阳伽蓝记钩沈》5卷、《陆子新语校注》2卷、《两汉三国学案》11卷,亦编入本丛书。

本拍品收为两夹板原装60厚册,总厚度达到60多厘米。平均每册书的厚度超过一厘米。书品保存完好。该书的题签大多请当时的名家硕儒所题,且为民国精雕细刻的善本,字迹清晰,刊刻精美。

2011年嘉德春拍“1918年中国书店依旧板印本龙溪精舍丛书(十四函一百二十册)”曾以25300元成交,此次孔夫子旧书网拍品共60厚册,价格为嘉德春拍一半,也算物有所值。

同治白纸精刻本《日知录》原装16厚册全
同治白纸精刻本《日知录》原装16厚册全
同治白纸精刻本《日知录》原装16厚册全

本期还有两件拍品值得注意,同样都是“同治白纸精刻本《日知录》原装16厚册全”,最终成交价相差不到200元,都在1万元以上。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日知录》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内容宏富,涉及汉民族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等各个方面。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士庶。

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这样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两边都没好处。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后人仍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梁启超也认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日知录》长盛不衰,屡屡上榜。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