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装懂:1.8亿美金的《阿尔及尔女人》除了钱 还有什么
0条评论
2015-05-29 09:52:29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孙毅
近日,佳士得纽约“回顾往昔”专场拍卖会上,《阿尔及尔女人——版本O》以近1.8亿美元成交价刷新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已成为今日的热门话题。但这里的热门也仅仅是来自它的成交价,如果回到《阿尔及尔女人》系列作品本身,我们应该去关注什么?不然艺术的本质始终会让价位或数字左右,它的价值始终只会是价格。我们也应该试着问自己,在追求一个个天价成交价的同时,是否也该去探索这件艺术品背后相关的故事。
1954年至1963年,毕加索利用委拉斯凯兹、德拉克罗瓦、马奈等大师名作中的场景、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也在摸索前辈大师画作中最本质的感动:
德拉克罗瓦 1834 《阿尔及尔女人》
《阿尔及尔女人》原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名作,有两个版本,一个创作于1834年,现藏巴黎卢浮宫,另一个创作于1849年,现藏于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
德拉克洛瓦的这两幅画都充满了强烈的异国情调。两幅画中都有3个阿尔及利亚宫女和一个黑人女佣:阿尔及利亚宫女或斜倚或席地而坐,充满了慵懒虚无的气氛。前景中地毯上立着的水烟壶,更衬出画中人物百无聊赖之态。与这三个宫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画面右侧的黑人女佣,她从三人身边走过,扭转身子,张开双臂,正在将帷帘拉开。她是画面中唯一具有动感的人,也是唯一有着盎然生机的人。
德拉克罗瓦 1849 《阿尔及尔女人》
这两幅画对毕加索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1954年12月到1955年3月的4个月时间里,毕加索一共画了15幅有关《阿尔及尔女人》的“变体”画(包括油画、素描与石版画)。
画中的是否含有对好友及对手马蒂斯的怀念?
毕加索的“变体”系列开始于1954年的12月,第一个系列作品便是对德拉克罗瓦《阿尔及尔女人》进行创作; 1954年年底对于毕加索来说是个特别的时期。在11月3日,被毕加索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及好友的马蒂斯离开人世,而从开始他就进行了“变革”的创作。马蒂斯的离世对于毕加索的创作不可能无影响,在他的15幅《阿尔及尔女人》中便有不少来自于老友马蒂斯画中的“习惯”,这些“习惯”或许想以此去纪念,或许……
I N
从《阿尔及尔女人》I版本一直到O 版本,画中出现了一个横卧的女子。
马蒂斯系列作品
这一造型对于熟悉马蒂斯女体画作的人来说绝对不会陌生,这正是马蒂斯画作中对于女绘画型最为常用的一种造型方式,横着、竖着……充斥在马蒂斯画间。
D J
而毕加索在对于画中布帘的处理,也是来自马蒂斯的手法:在马蒂斯的画作中,不管是地毯还是布帘都采用了完全平面化的处理,而上面的花纹也都为完整的几何图形;马蒂斯画中的景象不再是单一的视点,他希望通过平面画细致的处理去消除人物与背景环境的主次关系,让背景或是环境也成为画中的焦点物。
马蒂斯系列作品
毕加索“变体”系列出现的缘由?
对于毕加索“变体”系列出现的缘由,一直没有决定性的答案。不少艺术评论家(包括列奥·施坦伯格)认为毕加索还是在对视觉进行“文化研究”,但仅仅只是因为如此吗?
现在不得而知,但从时间上来看便会对此打一个问号:1954年前期的40多年,毕加索已走过立体派、综合立体派等,在这些流派中对于事物的观察手法以及表现手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说50年代的“变体”系列,他还仅仅是只在追求视觉上的研究,或许过于狭隘。
而在60年代后,也就是“变革”系列作品结束以后,毕加索对于绘画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由描绘的阶段,也就是他晚年的“儿童画”时期;这个时期的他抛弃前面所得的理念、手法、规则,尽量想用一个儿童的状态去绘画。如果说50、60年代的“变革”系列还是在追寻视觉上的文化研究,那后面的“儿童画”时期全面抛弃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
对原画的未知敬仰
毕加索情人弗朗索瓦斯•吉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绘了毕加索在创作此系列时,大概每月都会带她去卢浮宫研究《阿尔及尔女人》原画,并眯起眼睛赞叹道:“那家伙真了不起”。如果毕加索仅仅只是相对视觉进行“文化研究”的话大可不必要每月去向浪漫主义的德拉克罗瓦“取经”。
但对于毕加索赞叹的“了不起”具体是指什么?原画中的哪些元素又让叱咤画坛的毕加索如此敬仰?每次研究“了不起”的东西后得到的新感受,又是通过怎样的绘画方式去体现这些问题?现在,这些种种问题也没有确定答案,只有通过他这一系列作品简单的去体验个中缘由……
A
版本A中毕加索只画了原画四个女子中的三个,两个宫女,一个仆人。这几个宫女要么躺着,要么好像在打瞌睡,一付百无聊赖的样子。有个宫女还抽着水烟袋,更显慵懒与无聊,她们可能一年四季很难见到一次国王。我们古代的诗人们写过这个主题,所以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些女子的精神状态。
壁画——采花女子
画中唯一有动感,有生命活力的人物只有黑人女仆。一开始她可能也是令毕加索最感兴趣的形象之一,因为这个女子的形象来自希腊的一个视觉传统,著名的壁画——“采花女子”。这是很漂亮的一个动作,脚底朝向观众,转身离开。这个小小的动作很迷人,很优雅,毕加索想来被这个形象吸引住了,所以他的前面几张变体画里,探索的基本上是这个人的形象。
B
毕加索显然不满意第一个版本,特别是中间那个仆人被夹在中间,几乎没有空间了。因此,版本B中,毕加索将左右两侧的两个人物向旁边挪,从而凸显中间那个人物背部的身影;她的脚,穿着尖头鞋的这只脚,脚底朝天,翩然离去。或许这才是毕加索目前最感兴趣的点。
C
版本C四个宫女都画齐了,匪夷所思的是有位宫女是头足倒立的,这是德拉克洛瓦不会干的,只有毕加索才会这样。因为他喜欢这个动作,有一些早年的素描表明,他年轻时就对这个姿势很痴迷。
H
但版本C中这幅画看起来很混乱、不协调,所以他就反复经营,特别是反复摆弄这个头足倒立的人,考虑怎么让她躺得更舒服一点(版本D H)。
而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个相对而言十分优雅的坐姿出现在了画面中,而这个人物形象便来自马蒂斯“坐着的女性系列”。
K M
此后毕加索又画了几个版本,不断的摆弄这些女子,特别是这个躺着的女裸体,让她躺着更舒服,让她和周围环境和人物更加和谐。在这个阶段中他早年那些综合立体派的手段也用上了,将这些人物画成了机器一样东西。(K M N)
O
毕加索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最后一个版本。他认为他终于解决问题了,就不再画了。于是,我们隐约的得到了毕加索创作这一系列变体画其中的一个缘由:自我设定问题,然后尽可能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在最后版本O中,毕加索巧妙的将画面所有的人物和关系找到了适合的位置和表现方式,尤其是画面左侧坐着的女性,已经不是简单的立体派的东西:整个女性柔美的姿势和神态展现的却是一种古典的女性美;而他一直探索的躺着的女子的空间关系也比前面那些版本要完整。
在此,毕加索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将古典和现代完全和谐的融合在一幅画中。
《阿尔及尔女人》是否能跻身《亚维农的少女》和《格尔尼卡》之列?
当《阿尔及尔女人——版本O》以1.8亿美金成交,创下新的世界纪录。各大媒体便对此画的报道无限放大,甚者将其归纳到《亚维农的少女》和《格尔尼卡》的等级,但是否真的能达到此高度?
1907 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被公认的跨时代的作品,任何一本现代美术史不可不放置的作品。不仅是毕加索立体派的开端,更重要的开启了一个新的绘画时代,绘画语言和技法也彻底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
1937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用象征的手法控诉了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
当战后有德军长官询问毕加索“《格尔尼卡》是你的杰作吗”,毕加索高昂的回答了“这是你们的杰作”。不管是绘画还是行为语言,毕加索都通过《格尔尼卡》完美的演示了作为画家的社会职能。即使在当今社会活动中、欧美各国的反战人事都还在游行中高举此画以诉求和平。
从上面几点出发,试问《阿尔及尔女人》它带来的是什么,难道仅仅靠“视觉上的文化研究”便能与《亚维农的少女》和《格尔尼卡》并入同一行列?
“毕加索”的意义
毕加索一生都在不断“推翻”自我中前进:当时年轻时“蓝色”和“粉色”时期的作品风靡巴黎而带来无限财富和名望的时候,他却抛弃了给他带来财与名的画面风格,走向了一条前途无法预知的立体派道路,当立体派再次大获成功后又不断“推翻”前进到新古典时期、格尔尼卡时期、儿童时期…..
毕加索的绘画过程呈现的是人类不息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探索不同,毕加索的这种探索却是建立在财富和声望上面,不是对外在的向往,而是内在的自省。
对于毕加索本人很多观者不太接受,除了看不懂其画,更重要的是他在对女性态度上的滥情。
但对于情欲感官也好,给人带来的伤痛也罢。滥情、痛苦、悲欢、纠结、难分难舍的离合这些都是人性的魅力,毕加索从不回避这些问题,而且用画面真实的将其记录下来。真实的面对并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也算毕加索除“探索”以外的最大标志。
当1973年4月毕加索去世以后,巴黎政府对外宣布中的一段告白或许能反应出毕加索的伟大:“今天,巴黎丧失了最大的文化,也预示着这个时代的完结”。
(注:版本内容描述中有部分文字来自于沈语冰译施坦伯格《另类准则》)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