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下午4点,由张强担任学术主持,崔付利策展的“视微知著——重庆新锐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小荷美术馆揭幕。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传统的当代转换、自我反省与终极关怀、日常经验的转译、跨文化下的情感追忆,集中呈现了2000年以来重庆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面貌。参展艺术家共计32位,他们分别是:陈新益、胡柯、郭玮、唐明伟、梁伟员、路露、李海华、欧邹、罗盛玲、禹露、潘泓钢、葛平伟、刘佳、江永钱、江书君、申效舞、郝建涛、王光林、王维思 、许方正、向国华、颜艺澄、杨准、张 燕、张婕、张龙、张洋、张振学、宗引、朱骥翔、郑忠和以及曾良超。
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来看,重庆一直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镇。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的“伤痕美术”、“乡土绘画”,到85美术思潮时期,以张晓刚、周春芽、叶永青等为代表的西南“生命流”都成为艺术史中无法绕开的现象。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由消费社会所引起的大众文化开始形成。伴随着经济全球的化成,“后殖民”文化也越来越影响到艺术家创作观念和关注视野。艺术家对生命的个体关注和自身体验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而是更应把目光投向更为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一些艺术家开始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放到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影响上,他们更关注青年人现实生存经验的个人化、私密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他们开始关注并画身边的人和事。这一时期艺术家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省意识被批评家王林先生称为“新伤痕”。
基于这种历史语境,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2000年以来重庆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面貌。进入新世纪以来,“川军”在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异军突起。不可否认,这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升温有着重要关系。甚至,“川军”作品中流行的图示性、符号化曾一再倍受质疑与批评,这也恰恰成为此次展览无法回避的问题。此次展览主要想从两个层面来表现:首先,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呈像,而是由多种关系——政治、经济、情感等关系组成的权力空间,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镜像”呈现出创作过程的个体语境和自我内省。此外,展览希望将艺术家个体碎片化的存在通过一种微观视角整合为当今的基本面貌,为一个虚幻的世界创造一个内在的时空系统。
进入新世纪,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层面和角度出发,中国的艺术家所处的社会语境和时代背景与上世纪截然不同。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艺术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也愈渐多元和丰富。
据策展人崔付利介绍,此次展览一共分为四个单元:传统的当代转换、自我反省与终极关怀、日常经验的转译、跨文化下的情感追忆。并补充到,仅从展览的四个角度绝不会囊括当下艺术家的全部创作面貌,也不能依赖主观臆断就片面地将艺术家的创作做标签归类。但展览力图从艺术家的方法意识入手,较为系统的呈现2000年以来重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与四川美术学院文化脉络的联系,以及青年艺术家在当代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思考与突破,甚至也将呈现一批独立于四川美术学院价值体系之外或被主流价值屏蔽的艺术家和作品。
据悉,展览从6月6日起将持续至6月20日,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小荷美术馆参观。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