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特·弗里希:艺术教育的当下与未来趋势
0条评论 2015-06-12 17:52:5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2015年6月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此次论坛将持续2天的时间,分为三部分: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美术教育主题研讨会。在12号上午举办的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部分,共有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教育人士发言。本场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

下面是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教育与阐释部的主任茱莉亚特·弗里希(Juliette Fritsch)女士的发言,她是伦敦教育学院文化与教育系的博士,是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会员,在博物馆学习与阐释领域工作了十余年。在英国的时候,她曾任职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波特博物馆,也是在教育部门工作。现在任职于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主要从事博物馆课程的研究。今天她的演讲题目是《艺术教育的当下与未来趋势》。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美术馆教育部主任茱莉亚特·弗里希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美术馆教育部主任茱莉亚特·弗里希

茱莉亚特·弗里希:首先要介绍一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它是有关于艺术和创造性表达的博物馆。首先介绍一下一般性的东西,我们在博物馆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博物馆教育非常有趣的部分,还有趋势,以及对具体实践来讲有什么意义。

我想介绍的部分跟之前的发言人提到的是非常一致的,在这些部分也可以进一步的对话。

美国的皮博迪博物馆是历史非常悠久,是美国首批国际贸易业的企业家们建立的。他们把自己发现的东西拿到美国,建立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多的艺术藏品,来自于世界各地。有很多藏品是来自中国的。

我们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公众活动,我现在负责的教育部门,每年可以接待10万名访客,对美国的博物馆来讲是很大的数目。对中国的博物馆来讲,这个数字可能不是很大。

这是来自于中国,跟中国艺术相关的展品。

我们有最大的中国艺术博物馆,尤其是中国外销的艺术品。我们也是第一个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博物馆。

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部分是唯一的古民居的陈列,就是徽派建筑,对孩子来讲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展品。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当我们说到博物馆艺术教育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它们是意味着不同的活动吗?还是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还是观众参与的不同方式,还是所有这些整合在一起?

在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经常说的是有关于惊叹和神奇。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神经科学的体验。当然,我不是神经科学家。更多的是有关于过滤的过程。从基本的角度来讲,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意识,也包括传统教育和学习的目标。另外一点就是能够更好地有意识地回顾事实,而且要连接。这是潜意识的部分。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更加复杂的项目和那个层面的比如说一个无人机,你在驾驶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感官,你在观察,所有这些观察都是下意识的,我们更多的要看一下有关于惊叹和神奇方面对学习经历产生的作用。因为在这个方面,它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很重要的部分是体验了记忆的过程。神经科学也说明有一些新的神经路径,是在大脑中创造出来的,在不同的点创造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加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

我不是研究神经的科学家,但我们要研究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是什么样的,对相应的访客和参与者来讲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博物馆中学习有什么样的独到之处。今天我们经常说有关艺术博物馆和教育式的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有参与性的、体验性的,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说关注于事实,更多的是关注于独特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可能也会对一个事实或者是客观性的东西来进行讨论。但是,更多的也是要关注情感的体验。这是我们项目的目标。这也影响到项目的结果,我们怎么样衡量成功。

主要是能够带来创造性和学习项目,这是主要的目标和结果。创造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美国的很多博物馆也是这么做的。在我们的博物馆里面,也是鼓励所有的参与者的创造性。有人说我没有创造性,因为我没有办法绘画。我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它是一个过程,不是说最后的结果和产品。这是一个流程,你可以进行体验,可以进行探索,它可以适应你生活的不同层面。

屏幕上是一个表格,我之前在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做了很多研究,研究创造性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当时我认为创造力是一个过程,在很多层面中可以体现。我们看到有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职业,比如画家和设计师。在一个创造性的行业里面,或者是机构组织里面,比如说一个品牌咨询机构,或者是其他机构,或者是你可以有一个创造性的职业,是在非创造性的机构里面,你可以进行设计,你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做设计。人们可以在最后这个部分产生共鸣感。

那就是你可能是在没有什么创造性的职位上,比如会计师等等。但是,你所在的单位还是很有创造性的。这就是创作过程的路径,我们的项目就是希望能够促成这样的创作。

博物馆花了大量时间鼓励观众进行创造性的参与。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展示艺术和文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艺术和文化,但在博物馆更多的是要把艺术和文化作为创作过程进行展示,让观众思考怎样让自己和文化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它和传统的博物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讲,工程师就是工程师。但他可以在社区当中,帮助社区从经济上、社会上走向成功等等。我们也要不断发展传统作用。

这是一个教育项目,叫“教育空间:动手大本营”。它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众运动,要把设计、知识、创造力结合在一起,让大家都参与,就像万众创新的感觉。它让我们在博物馆中参与,挑战自己的创造性。观众每个月都会在我们的博物馆看到新的设计挑战。可以在我们的博物馆进行设计,或者说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我们也在博物馆进行设计教育,帮助观众进行原形的设计,进行修改等等。我们在专门的空间中,让合作伙伴,比如麻省理工大学的传媒项目等等,跟我们一起开展合作。同时,我们也设计了相关的项目,让观众能够意识到技术的进步。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化艺术与创造性的体验,完全取决于新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向观众和新一代艺术家介绍新技术。同时,也要强调创造性的跨学科特征。我们觉得要不断地在笔记本电脑上介绍新艺术,通过新技术进行艺术展示。这是把电路融进了这幅画当中,它非常具有艺术性。电路必须接得很对,否则这幅画就没有高科技的色彩。我们可以看到装了两只灯,电路接对了,它就会亮,如果借得不对,画就是黑的,灯亮不了。

我们非常高兴的是把学习作为一种体验,而不是作为结果来看。学习可以是某一个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博物馆中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我们的项目和教育没有多少关系,主要是和展示、说话、信息有关系。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项目来促进观众的体验,比如神经科学,主要是意在让让观众消除压力,比如在工作学习当中的压力如何通过神经科学的学习来进行减缓。与此同时,我们也创造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面的具体讨论。

在艺术博物馆中,教育部门是进行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工具。90年代20世纪初的时候,英国鼓励大家参加博物馆的活动,美国也鼓励博物馆经常跟社会互动,这种教育就发挥了非常核心的作用。它通过战略计划的制定,鼓励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

我自己就是博物馆主管这些教育项目的,我直接和社区当中的负责人进行互动。尤其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负责教育的某位领导,他会到某个博物馆的管理位置上兼职。这些工作都是跟正式的教育系统相辅相成的。正式的教育系统会讲自然科学、数学、物理等等。我们一说博物馆,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补充,比如通过科学方面的活动来增进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在博物馆以外进行相关活动的组织。

约翰布朗是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家,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著作。他是鼓励创新学习的人,对科学与艺术的联系非常感兴趣。他谈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变化是永恒的等等话题。他也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增加技能,他认为我们这些新的思想必须给教育带来新的思维。同时,在数字化的环境当中,我们需要帮助大家获得信息,帮助大家知道应该留存哪些信息,怎么样进行处理等等。这些都是跟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有所区别。事实与经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另外一个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手机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或者是数据。在面对庞大数据的时候,怎么样进行剔除糟粕的工作,是另外一个学习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当中,我们就会有相关的项目,帮助观众提取他们需要的信息。

在这张图当中,可以看到我们思考的是怎么样在博物馆当中,让我们的参观者能够参与这些促进知识掌握的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博物馆当中的艺术教育者能够更新思维。同时,我们的观众需要以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博物馆当中以更加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如果我们搭了这些桥,观众不来,这些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必须永远和观众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这样他们才能过来参观我们的项目。

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不见得在观众当中引起共鸣,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映我们自己的想法,还要联系观众,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或者是价值观。在这个方面,跟传统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原来传统意义上我们只是进行展示,像气候变化、道德伦理层面的挑战,还有慢生活、慢吃、慢走等等,这些是很多人关心的价值观。中国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中国以后也会发生变化,也有人会拥抱慢节奏。

我需要把全新的思想纳入到博物馆界中,吸引更多的观众。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调研正在进行。2001-2014年之间,这种非常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六次,就是所谓的文化轨迹的全国调查。这个调查涵盖了很多人,与文化部门打交道涉及到太多的动力障碍等等,它涉及文化部门的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博物馆。观众会以直接的方式在博物馆当中进行展品的评估。我们调研发现文化领域跟观众互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跟他们进行共享,是非常有用的。博物馆必须和观众共享价值观。

这里罗列了很多价值观,比如自我策展、寻求真实性等等。有些词的理解还是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难度,比如什么叫寻求真实性。在展览的过程中,可以跟观众共同寻找相关的展出内容,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仅要贴出相关的展览标签,还要鼓励观众进行项目的参与,而且也可以组织相关的观众的专门小组、专门的讨论工作。这张图讲的是社会参与性的学习,不仅是进行简单的学习,还要创造有权威性的学习模型,让博物馆参与,让观众对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喜闻乐见。

这里有很多流行文化,比如跟哈利波特相关的内容启发了我们,我们推出了相关项目,孩子们非常愿意参与其中。我们也搜集了相关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公共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关的问题有哪些呢?一个是什么是正确的问题。现在有一种博物馆非常有意思,叫做尼纳-西蒙2.0博物馆,它非常关注以下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是正确的问题,我们要向观众提出哪些正确的问题。当观众过来的时候,他们不仅是为博物馆而来的。尼纳-西蒙谈到了我们应该向观众提出能够让积极参与者反映的问题,这些问题让这些参与者直接在自己的个人经历中进行反映,而且这些问题应该尽量降低文化偏见。同时,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推理性的,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样,而不是这是什么。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编排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

对于参观者而言,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对的呢?这里也列了一些问题,比如画中的女孩在做什么,这种问题太有说教色彩,不太好。好像这个问题的回答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不应该这样问。比如自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太抽象、太笼统了。如果你在艺术博物馆工作,要考虑展品所描述的对象,你会思考很多方面,比如怎么样才能够鼓励观众进行参与性的互动。这意味着好多方面的事情,一个就是要共同创造,要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它并不是一种交易性的关系,不是说学校、家庭带你们来了,在这里看看东西就回家了,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在博物馆进行创意的合作,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一年当中多次到博物馆参加相关项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到学校去。这种项目涉及到多次的互访,邀请教师、学生、家庭成员参与,可以组织相关的party,学生们会对这些活动进行记录,写日记、写文章、写杂志,我们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适合他们的活动。他们在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文章中进行宣讲的时候,可以请他们的老师、朋友和家庭成员进行参与。多次参与博物馆的活动以后,他们就觉得有主人翁精神,觉得博物馆跟他们是有密切关系的,是他们的博物馆。

另外一个特别大的项目是创意合作。即使是非常小的小孩,大概有100多个小孩,每周都来一次。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开展工作,更多的为这些小小孩服务。这里说到的就是创造一种创意的网络,让大家都参与,而不是坐在那里打招呼就过去了,而是让大家都能够动手动脑进行参与。这些互动活动可以很正式,也可以是非常灵活的,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平台进行倡导,或者说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可以人艺术家和观众进行互动。

这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并不是和学校的学生互动,而是跟校外的观众进行互动。我也和青年组织合作,右边是一幅壁画。这个项目进行了三年,这些学生参与了壁画的创作过程,这对社区是看得见的贡献。学习的成果和实际的世界相联系,而不仅仅是在博物馆的框框当中开展学习和工作。

刚刚大家提到了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项目并不是和学生有关系,而是跟老师有关,主要是面向师资的培养。老师可以到博物馆来学习相关内容。

我刚刚讲到了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模式,都是为了适应老师。现在教学的课程设置并不是非常适合于美学的老师。我们也因此推出了相关的帮助美学教师进一步适应的项目。他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内容。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纳入到博物馆的创造力项目当中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可是不想干预学校的课程设置过程是师资培养课程,我们是想帮助老师进一步地发展。

这是迪美博物馆学习及诠释的特性。一个是进行转化,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不同转型的机会,要抓好这些机会。另外还有展品。我们的展品不仅是为了展出,应该让展品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怎么样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我们需要考虑参与的人数、他们参与的时间,以及参与的程度。在这样一个时间当中,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样就可以进行平衡。因为就广度而言,知识是非常容易进行报告的,我一开始就提到过,一般来说每年有10万名参观者。他们参与了什么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性质、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需要定性的特征。

我们有一系列的活动,一个是宽度的,之前是说到了深度的。我们有很大规模的家庭欢庆活动,一天就可能有2000人参加,而且是多个活动同时进行。右边是一个活动的入口,是大绘画的年度项目,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目标,就是让人们来画画。去年大概有500人,在地板上,在墙上,在所有的地方画画。非常关键的部分是一定要考虑到艺术教育的内容关联,包括策展人在项目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同时,教育工作者在博物馆的其他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非常简单的总结。所有这些博物馆的不同部分,在策展之间的部分,项目、发展、数据、市场营销、设计。在核心项目团队中总是有策展人、设计师,以及来自我的团队的教育者,他们会有教育类型的规划。

相反的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让其他成员参与到项目之中,会有一些学校的项目,会把相应的展品搬到学校里面。它们都是正式的展品,不是复制品。这些展品也不是专门购买的,而是借过来的。我们有一个展品管理的团队、保存团队一起到学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进来。eric是文物保护方面的人员,他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一直在坚持做。

这一点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我们经常收到他们的感谢卡,他们提到了像保安式的东西。在不同的部门,安保人员也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我也要给大家提示一下,虽然是小事情,但完全有可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谢谢!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