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毕业季】毕业生与艺术家的“一步之遥”
0条评论 2015-06-26 09:49:5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本来可以去北京市的一所小学当美术老师,后来想想觉得对做艺术没有太大帮助于是就放弃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刚刚毕业的研究生郭海潮一边找新的工作一边在学校美术馆策划一个来自不同学院的研究生交流展,他对99艺术网说“这是在给自己的学校生涯画一个完美的句号”。有类似经历的中央美术学院应届研究生王云云也正在经历着相同的困扰,一个选择是带北京户口的教师工作,另一个选择则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却完全得靠作品销售状况生活的职业艺术家工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虽然谁都懂,可真是到了需要抉择的时候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学艺术的毕业生都会陷入到两难境地,看似一步之遥,事实上边工作边利用剩余时间创作的难度确实不小,需要经历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平衡能力。
 
2012年在一份来自宋庄艺术家群落的数据调查中显示了居住宋庄职业艺术家数量连年递增的状况,1993年到2002年期间平均每年入驻艺术家25个;2003年到2006年平均每年入驻艺术家113个;2006年到2012年平均每年入驻艺术家超过200个,是最初十年的8倍,但是在宋庄的艺术家贫富差距很大,有80%是没有生活保障的,只有10%的艺术家生活非常富裕,甚至有10%生活在底层。经过抽样调查,这些艺术家中间23%是女性艺术家,73%是男性艺术家。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生存”是艺术家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毕业生的“未来艺术家”在此基础上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然,与过去不同的是随着很多企业收藏、私人收藏的规模化发展,孵化年轻艺术家的比赛、奖项比比皆是,而互联网、社交网的发展也使得毕业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有机会参与这些由社会力量创办的扶持活动。青年艺术100、北京大韵堂美术馆“绽放吧!你”、新星星艺术节、罗中立奖学金,三亚华宇青年奖,靳尚谊专项基金优秀毕业生扶植计划作品展等奖项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也包括一些已经做的初具规模和声誉的奖项,例如今日美术馆创办的“大学生提名展”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了,自2013年后被赞助商冠名为“凯撒艺术新星”。十年来,该奖项挖掘出了不少日后成名的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郝量就是在“大学生提名展”上被艺术家徐累发现的“千里马”。
 
除此之外,拍卖行近年来也开始举办针对青年艺术家以及毕业生的专场拍卖,去年开始保利推出了“学院之星”当代油画邀请展,同样是邀请专业的艺术家和学院专家进行评审和挑选,以展览配合拍卖的形式销售作品。从16所艺术院校,2000多件作品中,征集出1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最终90余件精品上拍,创下了80%的成交率,以及770万的成交总额。可以说,毕业生在还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成为市场培育和开发的目标。
 
而这里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毕业生提前进入市场后会干扰自己的创作方向,在艺术市场高潮时期的前几年,年轻艺术家视觉符号的泛滥便是市场干预后的现象之一;其次,名称繁杂的奖项虽多但大同小异,颁发的奖励名额和奖金有限,还无法起到改善艺术生态系统的作用,而且很多奖项的产生也大多与市场或者媒体的导向有一定联系,不仅评奖系统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透明,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之后的扶持上还是略显单薄。
 
诚然从理性层面来讲没有第三方监督的社会力量的扶持势必难以做到理想中的公益状态,并且很多投资方如果长期没有利益的回报也无法继续。幸运的是美术院校在这一方面也开始重视,并启动了帮助毕业生与社会衔接的计划,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今年针对应届毕业生采取的新驻留计划:“驻留计划是给学生在学校保留一年的户口并且给一定的资助,同时给他们在这一年里办一个个展和一些联展。他们在这一年里可以一边创作,一边接触社会。但是这个申请有一个标准,是在硕士生的范畴之内有一个名额的限制,基本上每个系有一个人可以来深造。虽然说范围比较小,但不管怎么说学校还是帮助学生,不要让他们突然间地面对市场,让他们有一个过渡期。”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今年也为应届毕业研究生免费提供了美术馆场地,使他们在校期间有机会举办自己的个展,人大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战盈彤、赵子鉴最近一边做个展、做个人画册一边积极参加其他群展,华丽地完成了从毕业生到艺术家身份的转变。几乎同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也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庞璐实现了自己的毕业个展梦想,这些助力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马路看来“今年油画系毕业生的探索性比往年强很多,而且这个探索是多方面的,不是说往一个方向走,而是往几个方向去走。”这样的现状也反映了“学院派”一个新转变,所以马路认为“学生越来越活跃了,老师思想越来越开放了。”当然,这些转变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看来还需要再多一项能力即“交流能力”,他认为毕业生在进校的课程训练中只有“具备了跟人交流的能力,就不会说是有什么样的社会我都不能适应了。”而这种“灵活性”以及“务实性”也的确反映在这两年毕业生以及青年艺术家的整体面貌中。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针对毕业生问题对99艺术网说道“有的同学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呈现出要做艺术家的愿望。某个同学每天不间断地做一个行为、一个视频,除了毕业展他后边排的展览已经持续到8月份和10月份,几乎每个月有1-2个展览,北京、广州、深圳都有。他不是现在开始要做艺术家,而是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点,并认定自己要做艺术家,这就不存在有转换的问题。”
 
在毕业生向艺术家身份的转换过程中还有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以往与国外艺术家相比中国的职业艺术家更多倾向于不工作只创作,或是有条件的艺术家在某个画院、学院挂职,平时纯搞创作。现在来看随着艺术家越来越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很多毕业生为了文化氛围不得不放弃外地的工作机会留在北京等地“半工半创作”,马路解释到“很多外地的企业过来招聘,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签约,大家都还是愿意在北京呆着,北京的文化氛围太好了。虽然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去外地发展艺术,尽量缩小地方艺术发展的差距,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不会想那么远,首先他要生存,他要在艺术上能够获得一个提高,他还是需要氛围的。”
 
这个六月不仅是莘莘学子们向美术院校挥手告别的季节;不仅是各美院毕业展的“狂欢节”,同时也是那些行色匆匆、乐此不疲挖掘新苗的画廊和艺术经纪人的“采摘节”,不管是已经被挖走的“未来明星”还是待字闺中未被发现的璞玉,毕业都只是一次起点的标记,每个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是生活的考验,持续从事艺术创作的话也势必会进入艺术的评价系统,独立面对一个个艰难却有趣的挑战。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