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沉境远 墨淡趣浓——梅启林的水墨世界
0条评论 2015-08-13 15:24:08 来源:99艺术专稿 
两年前,在中国文联一次研讨会上,我与梅启林相识。他为人的忠厚诚挚和作品的独特个性,令人难忘。此后,我们又多次在一起开会,间或互通电话,越发增加了对他的了解。

启林兼长人物画和山水画,共同特征是:宁静心态与激情抒写相融,传统神韵与现代意味相汇,构筑出意沉境远、墨淡趣浓的审美特质。而此种艺术境界的实现,是他多年来辛勤耕耘、澄怀观道的结晶。

\

启林1960年生于河南信阳。其舅父左明精于书法,启林12岁即从舅习字,由《玄秘塔》而入《曹全》、《张迁》、《石门颂》诸碑,后专注于《贤良方正残石》,掌握了坚实的书法功力。18岁参军,服役于后勤部门,业余全心读书练字。由于部队宣传工作需要,又画起插图。继而书画作品多次获奖,成为该部书画自学成才标兵。此后,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刘大为、刘天呈等著名画家,更增强了对中国画规律性的理解,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反映军人生活风采是部队画家的天职,启林为此付出了诸多劳动。其中,毕业创作工笔淡彩人物画《双休日》堪称代表。画面采用三联画的形式,选取双休日女战士们欢快地打羽毛球的情节,深入刻画了人物的精神世界,造型准确而优美,统一在柔和的淡蓝色调之中,又用历尽沧桑但郁勃葱茏的夹叶树烘托女兵们的青春光彩。作品的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美术等多家报刊同时刊登了这幅新意盎然的作品。

转业到中国美协研究部工作之后,启林的艺术灵性在山水画创作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他曾对宋代范宽和清代四僧的山水做过系统分析,着重领悟了“师迹”和“师心”、“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意境是画家藉笔墨合精神、情绪迹化于山川的一种宣泄,在这种宣泄中,主体是人的情绪,而山川只不过是借以宣泄的媒介。意贵含蓄,境贵曲折。他还认为,山水画应讲究“境趣”,境是画家的心音,是画家情绪和精神气质的反映;趣则是笔墨内涵,是味道。

\

正是在这种审美理念的指导下,启林创造了自己的山水艺术样式。其特色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以“写心”为价质取向。他的山水是得之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意象山水,是在饱游沃看之后,将自然山川英华转化为胸中丘壑,不拘形似某地实景而求山川气象之吞吐变化,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与主观气韵合而为一的结果。观其画,或天淡云闲,或秋气清明,或烟岚山居,或雨霁清凉,均有气象万千。意蕴澄澈、奇诡流动的感受。

其二,以“淡美”为审美取向。淡,即是墨色指向,更包涵意境指向。用墨的浓与淡,是黑与白之间无限层次性的表现;干与湿,是由水分含量多少所产生的无限质感性的表现。启林运墨以淡为主调,在淡墨中求层次的丰富性,用意淡而趣味浓,用墨淡而体感厚。这些技巧,是对画道之中黑白转换、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变化统一的自然之理的拟写,乃成为水墨交响的乐章。应当说,这是画家拥有“太极图”式的辩证思维的艺术显现。淡之用,天然高洁,冲虚而简静,以平和胜强烈,以虚渺胜结实。在凝练、菁萃的笔墨中表现心象的宁静与超脱。幽淡天真之境界,是一种色相皆空的晶莹世界,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境。唯其清旷、明净、幽淡摒除一切杂念,心灵与自然契合一体方能达到。

其三,以“现代构成”为传统增辉。他作品中的章法布局,虽然仍旧是丘壑、烟云、溪流、树石、屋宇之类,但决不流于传统模式,其间多有现代意味,块面整体,大起大伏,欲断却连;画面点、线、面的节奏韵律,黑、白、灰的转换关系,运用自如,气韵流贯,成为和谐统一的水墨世界。因而,读启林之作,有亦古亦今之感。

梅启林独具个性的山水画已然崭露头角,他仍在奋力登攀,强化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诗文篆印,无所不钻。曾写有诗句“寄情山水田园里,乐得平淡真趣多”。有此悟性,有此胸怀,启林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定当更为丰厚,更为耀目。
2002年11月4日

 

编辑:杨珊珊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