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青年】张文超:解构“系统秩序”
0条评论 2015-08-18 15:45:0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媛
艺术家 张文超
艺术家 张文超
 
【导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采访张文超的时候,他以这句话作为叙述的开头。他重视系统中的秩序,也重视秩序中的偶发性,然后将这些“秩序的”和“偶发的”集中,生成他的生态系统,让其自动并自由循环。这些生态系统常常从他自身体验出发,即使是针对不同地域的限定性创作,也试图用具体的经验反证生态系统中相互对接的关系。在多数人看来,这种“系统性”的创作使他成为理性的艺术家,但张文超却更强调创作最初的“冲动”,在这个系统中可能有哪些相互作用的区域?各区域如何互相排斥又共存着?这也是张文超作品中各种秩序关系的敏感点。

经过多年扎实的造型训练和学院深造,张文超选择绘画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作品。绘画的具体质感带来更多感官的气息,动态光影的处理方式则能加强作品的叙事性,通过多媒体实现的光影游走的画面,张文超在其中建立了一种属于他的叙事逻辑。

城邦式的生态系统

张文超 《围城游戏》
张文超 《围城游戏》
 
《围城游戏》系列源于一个叫做《因地制宜——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的项目,这个艺术项目跨越澳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四地,艺术家通过对每个地点的认知体验,创作带有自身轨迹的作品。因为《因地制宜》项目的创作时间正好是张文超央美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所以他将毕业创作和这个项目结合,形成了《围城游戏》。

99艺术网:我们能看到《围城游戏》中跟随活动主题限定了一些城市。在城市的选择上你是被动的,但是你却在作品中将城市强调出来,这些城市在你的作品中具体是些什么?

张文超:我区分这些不同的地域,不一定要意指某个地方,而是代表不同的生活模式,只是这几种模式当时落在了几个具体地域上,其中有一种相对的关系。

当时我把几个地域做了一些区分。比如澳门是一个虚幻的人造景观,像一个迷宫,又像轮盘一样,但这个东西并不只是代表澳门,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很多人热衷的股市也是一个具有投机性质的虚幻色彩的一种模式。

再比如北京,北京的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变化,不断地拆解又重组,之前的面貌逐渐消失,在这些地方又不断生长出大量新奇的商业空间,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态里面无所适从。这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一种的体验,其实代表的是在这种城市化的空间里面我们个人的一种境遇。
 
张文超 《围城游戏》局部
张文超 《围城游戏》局部(非同一展览图片)
 
99艺术网:这两部分更多是同一地域内部的关系,在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同区域间有很多动态的小人或指示标来指代不同地域之间的关系。

张文超:拿台湾这部分来举例,屏东是比较原生态的地方,保留了一些大陆不容易找到的东西,包括新鲜的空气和你得不到的一些很良好的东西。作品中有很多动态的小人想进入这里,但进不去,这并不是刻意卡住不让他们进去,而是事实上得到我们向往的一些东西确实还有很多阻碍。这不是要影射我们跟台湾的关系,而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也存在这种边界的关系。比如高尔夫球场,也不是每天所有人都能去的,在我们的生活里,实际上充满了无形的边界来限制我们活动的区域。

我们生活的生态里的确面临这么一些关系,所以整组作品叫《围城游戏》。

99艺术网:《围城游戏》中香港部分在几次展览中也经过了几轮修改,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文超:我们去香港的时候正好是香港青年学生占中的时候,尽管做法比较激进,但因此设置的路障是真实的,所以香港部分有很多路障,除此之外还放大了一些学校、地标性的百货商场和街上杂七杂八的广告牌等等。香港部分所有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这些东西发生的,但做到最后我发现越展开,干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最后把这些具体的东西都去除了,只剩一个video在那儿,呈现的是动态的“冲突”,只放一个虚体在那儿。

99艺术网:北京、澳门、屏东、香港都是具体的城市,虽然你试图脱离具体的城市来考虑你所建立的生态关系,但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具体城市的符号还是很多。如果不考虑具体城市,你所设想的这种生态关系是怎样的?

张文超:最早计划整组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稿子,其实也是想把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个提炼,比如吸引或是阻碍,还得有一些冲突。最开始涉猎《围城游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系统中应该是有冲突的,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里本来就有很多偶发的东西,肯定会有平稳的地方,也会有冲突的地方,这些关系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互相较劲。

只是这个项目的具体进行是以走访城市的方式展开,并且我们又有一个驻地,作品需要和当地发生一些关系,所以最终就以具体的地区来呈现这个冲突。而且实际上在预设的时候,我想过可能把这个“冲突”的部分放在台湾,结果没想到去香港的时候出了这个事,所以最后索兴就搁在这儿了。
 
张文超 围城游戏2:不确定剧本
张文超《围城游戏2:不确定的剧本》(电子稿,彩色部分为动态关系)
 
张文超 围城游戏
张文超《围城游戏2:不确定的剧本》局部(能清晰看到光影投射的小人和指示标)
 
99艺术网:《围城游戏2:不确定剧本》中没有具体城市的指代,会更接近你的主题么?

张文超:是的,那一组作品是“第二届未来展”要展一件新作品,所以独立做了这一件。时间比较紧张,在艺术语言层面上其实还是延续了之前的方式,但是大概念上我更倾向这件。

这里边每个区域像一个小岛一样悬浮着,然后通过动态的人和指示标让不同区域发生关系,其实有一点点阶级隐喻的意思在里面。工地、普通办公区、高级住宅、娱乐区等等,你生活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位置关系上,你将要面临的行为模式,都会被这个大系统塑造出来。

但是我没有把这些东西都展开,这不是一个公式,不是我设计了一套系统要将这些东西去链接,实际上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随机的成分。
 
张文超 《快捷风景》计划 交互程序、动画、数码版画、声音、尺寸可变 2013- 2014
张文超 《快捷风景》计划 交互程序、动画、数码版画、声音、尺寸可变 2013- 2014年

张文超 快捷风景
张文超 《快捷风景》(APP、展览展示现场、作品局部)
 
《快捷风景》是张文超读研究生阶段的一件一直在做的多媒体出版物项目。他把他所有去过的地方在地图上找出来,形成单独的节点,每个节点通往另一个节点的路径都做成一段动画,点击任何一个节点都会触发一条新的路径,从而得到互相链接的交互APP。

99艺术网:从这两件作品中还是能看到很强的叙事性,但是另一件同时期的作品《快捷风景》却几乎去除了这种叙事性。

张文超:这两件作品的倾向不一样。艺术家也不能只是迷恋一些自己的事情,首先还是要从个人出发,然后还要逐渐跟社会发生关系,这是一个大母题的延展。最早的本科毕业创作用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情,就是跟随自己去寻找一个集体身份,所以我沿着楚文化的一条线索,从宜昌走到重庆,并记录这一过程和其中重要的节点。之后开始画《不可预测的旅程》的时候反而又回到了我个人的记忆,以及我的记忆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回到了一个自己内部的世界。《围城游戏》又是个人和社会性的问题,可能再往下一步会探索艺术语言本身。我觉得创作探索更像一个走来走去的过程,不是最初设定好的,但脑子里一定会有一个方向意识。

《快捷风景》是一个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但又彻底排除个人的作品,呈现方式上来说是一个可以交互的APP。我当时有一套东西,是我所有去过的地点,包括机场、地铁站、商场,也包括不同的城市等等。我把每个区域都做了一个截取,每个地点通往另一个地点的路径都做成一段动画,这样基本上可以得到互相链接的系统。APP里的交互功能能让人在这个系统里面重新设置轨迹,每点一个地点就触发一条新的路径,自动循环,永远走下去。虽然这件作品中的系统是从我个体出发来提取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系统,这个东西是永恒存在的。
 
不可预测的旅程之六 150x250cm 布面油彩+动画投影 2013年作
不可预测的旅程之六 150x250cm 布面油彩+动画投影 2013年作
张文超 不可预测的旅行
张文超 《不可预测的旅程》系列(局部)
 
动态是一种叙事的逻辑

99艺术网:你一直强调一种内部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上再叠加另外的系统关系,对这种方式你自己是怎么解读的?

张文超:我可能对这种体系化的东西会感兴趣,包括我看小说,也更喜欢本身是自己建构一个世界的作品。包括我喜欢一些意识流或者是解构的作品,都是基于对现有体制的一种重新分解。

很多人看我的作品都说我是理性、分析型艺术家,我一直都不太认可,因为我觉得实际上每做一个东西,真正驱动我去干这个事,拿出一大堆时间把这个事干出来的动机都不是那么理性。我要去做这件事,是出于生理的必要性,没有预设结果,反而有很多鲜艳的成分在里面。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多媒体和绘画结合的形式?多媒体中的动态和作品的主题是怎么结合的?

张文超:动态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因为动态的东西是能叙事的。如果只有一个画面,等于把这个观看彻底留给了观众,但通过多媒体实现的光影的游走,其实可以在里面建立一种叙事的逻辑。

99艺术网:在你的作品中,这种叙事的逻辑具体指什么?

张文超:从创作之初,我就不是先画一张画,再看动态的部分怎么揉进去,我的作品从构思开始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去思考,我知道动态影像和画面的深度配合是我完成这个作品必不可缺的,因为要设计一条规定的视觉路线必须要用到动态影像这种东西。

实际上作品的第一稿是在电脑上做的电子稿,电子稿本身基本把动态思路想好了,定稿之后,电子稿的一部分会走到布面(在布面上画一幅画),另一个部分会编辑成动画,最后用光影的形式打在第一部分的画面上,使这两个部分重叠。

作品有一部分载体是基于绘画语言,但本质上是基于一个动态来构思的东西。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