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青年】吴笛笛:活在现实外,画在平凡间
0条评论 2015-08-21 16:07:5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倩华
艺术家吴笛笛
艺术家吴笛笛

和吴笛笛的交流是在伴着轻柔音乐的咖啡厅以闲聊式的叙述展开的,她形容自己喜欢表达和交流,无论以哪种方式。话题从今年的展览开始,细致的讲述让人很有亲历感却不觉得繁杂。在谈话中,总能时不时体会到她那种细微的美好,比如谈到关于作品和藏家的缘分,比如讲述小时候的理想,比如解读每一颗小草的生命价值。有人形容她是女夏加尔,我看到更多的,是她绘画之外的自然流露。

从架上到实物 寻找承载精神性的质

99艺术网:今年你似乎参加了很多活动?

吴笛笛:是,今年展览比较密集。1月在广州风眠艺术空间跟蔡锦老师和陈淑霞老师的三人联展“物我两忘”。2月去了一趟印度、尼泊尔,有一个“向东西行”的项目。去尼泊尔写生很多画的地方后来地震都塌了,很心疼,一下子觉得意义特别不一样,你以为很坚固的、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会瞬间离你而去。其间在纽约前波画廊有个个展1月到3月,是延续北京前波的展览,当然也补了些新画。

之后4月有两个展览,一个是在寺上美术馆参与了刘礼宾老师策划的“破图集”,是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展览,各个年龄段、各种门类的艺术家都有参与;另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在上海中国宫的“具象与抽象展”,9月会在北京太庙巡展。5月在纽约的“传统的复活”,我已经参加第三届了,是由美博文化承办的国家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这次是尹吉男先生做的学术主持,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研讨会……目前则主要在忙9月在韩国首尔的一个关于“竹”的展览和下一个个展。
 
静物-竹 No.7油画,布面油画,100×80cm,2014年
静物-竹 No.7布面油画,100×80cm,2014年
 
99艺术网:新展还是延续“竹子”的主题?之前谈到过想要把竹子实物化。
   
吴笛笛:我最近找了一个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子来一起实施,我想试试用瓷来做竹子。原本计划用玉来做,后来考虑到造价和工艺难度还是先暂缓。瓷器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无需赘述,它有很独特的文化记忆。中国的瓷器最重要的不是画工,而是器型、质地,这点非常不同于西方,它承载了中国的抽象审美。

99艺术网:整个的展览作品会突出架上之外的部分么?

吴笛笛:主要还是以架上为主。不过展览的形式应该会很丰富。现在有做动画的想法,因为我有一张10米长的竹子,想要做一个10米长的动画,延伸其意义,也会有活动装置和视频作品….因为有一些我自己认为绘画不太好表述的东西,比如“时间”、“过程”、“反复”,我会寻找其它途径来表达。当然现在还在尝试实验阶段,我也不确定最终哪些能真正做成,总是有不断涌现的难点…..但我的潜意识里是期待问题的,它对我的思维层面是种拓展。

没有杂草 No.5 布面油画,180×135cm,2012年
没有杂草 No.5 布面油画,180×135cm,2012年
 
质疑纯观念 不自觉的走进传统

99艺术网:你似乎很喜欢中国的文人画?

吴笛笛:文人画通常会被界定为从唐代开始,那时诗人由杜甫领衔,画家由王维居首。兴于北宋,大量的文人绘画涌现,赋予了绘画所谓的智性和诗性,他们更注重感官联觉,更侧重主动所表的心理层面。个人表意性非常强,相对忽视所谓的描绘…..虽然我认为自杜尚以后的各门类作品个人意识传达变得空前重要,但我也很质疑纯观念的东西。我以前也做,大一的时候就做过纯观念不实施的《方案篇》,当时还得了“中国第五届书籍设计最佳探索奖“,但我还是觉得概念相对容易模仿,譬如大家常有所闻的关于某艺术家盗用某艺术家的概念,相似度非常高,或者说作品之间差异性太小。因为它比较理性,有规律可循,容易直接获得。

包括经常在国外就会发现诸多中国艺术家跟西方艺术家相似的作品,相似没关系,但是相似之后你个人的东西不强,这就有关系。可以学习、借鉴、甚至挪用,但是核心必须要有自己个人生命体感的东西,或者说是在自我生长的系统里。
 
《静止的自然而然》布面油画,200 x 150cm ,2014年
《静止的自然而然》布面油画,200 x 150cm ,2014年
 
99艺术网:现在一年能有多少作品?
   
吴笛笛:大概一年大小加起来画八、九张吧,今年才画到第五张。其实我花在画画上的时间是很多的,就是慢,一是底子遍数多,一遍一遍的,二是画的遍数也多。经常在画室里感受从明到暗的过程,一天就过去了,日复一日。

99艺术网:作品会一直延续这种传统的风格吗?
   
吴笛笛:我以前都没有想过我自己是传统的风格,不断地有人给我加强这个概念,不断地有旁边的人来说你是这样的。我最初完全是一个不自觉的状态,只是因为着迷中国传统艺术里的朴和雅……就像中国人的胃就是喜欢喝粥,先是在生理感性层面上的。当然传统是非目的性自然生成的,它的庞杂和模糊性让我们可以在多角度“有机可乘”。

我感兴趣的是东方语境里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本科的时候我用鹅卵石做过一系列香水瓶,取意“自然之水为最香”,鹅卵石跟水天然的依存关系是人工的东西所没有的。那个时候已经跟自然有了一个关照,仿佛能看到现在。从研究生毕业创作的《十二生肖》到现在的每一个系列都和自然、传统有关…..有些东西就是这样,跟喜欢一个人似的,先不用解释哪儿好,先投入,自然有欢喜。
 
《隐秘的目的》布面油画, 240 x 120cm ,2015年
《隐秘的目的》布面油画, 240 x 120cm ,2015年
 
摒弃性别 用公共的态度诉说世界

99艺术网:女性艺术家,性别总会被作为一个符号提及。你怎么看这一点?
       
吴笛笛:其实我以前比较反感这个问题,总觉得“女性”总是作为前缀出现,为什么不提男性艺术家呢?前一阵我和蔡锦老师还聊到这个,说到她那个年龄的好几位当时比较活跃的艺术家现在都不做艺术了,主要是有了孩子之后整个生活状态和生活重心就变了,这是特别现实的问题。容易被生理和社会赋予的角色所吞噬。

以前很多人看我的画不太觉得我是一个女性艺术家,我是一种公共的态度,没有刻意以女性的角度,而是以“人”的态度在诉说这个世界,因为自然属性会带出来女性的一些气息、视角,但是我没有特别的把女性的性别作为一个前提或者是以女性身体本身作为主题。

99艺术网:觉得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艺术家?

吴笛笛:当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袁运生先生问我说如果你今后成不了艺术家,只是一个学者,你甘不甘心?因为我们这三年不会有太多的创作,基本上是在看东西,梳理、研究,可能不是你想象的一直在做作品的状态,基本上都会在博物馆、研究所或者是墓里面呆着,你愿不愿意?我说愿意。哈哈我也必须说愿意。他说艺术家分两种:一种是靠自身的才情,就像梵高那种,他靠他的生命力,属于燃烧型的;还有一种是学习型的,扎根在一个文化系统之上,这种艺术家有可能出不来,有可能成为一个学者,但如果出来他的根系会相对完整,他会有一个自我生成的系统,会一直生长。我们这个系统如果出来一般来说是第二种艺术家。记得一次在伦敦“传统的复活”的展览上,我的作品恰好放在徐冰老师的作品旁边,那应该也是他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他一来就说觉得我的作品气息很正,系统很完整….. 之前他也并没有问过我的学习经历,以前是怎么样的,或者今后想怎么样。
 
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将要发生? 布面油画,200x150cm,2014年
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又将要发生? 布面油画,200x150cm,2014年
 
作品带来的缘分感特别幸福

99艺术网: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最具影响力的时刻或事件是什么?

吴笛笛:我觉得就是我每个阶段的节点吧。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后来毕业创作《十二生肖》就融合了很多剪纸、青花、绣片,汉画像石画像砖….不同语汇进去。接下来又画了《梅兰竹菊》,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比较混乱的,那段时间我画的画几乎是纯黑的,譬如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里的人背着空空如也的包袱行走于一座一座的山,永远没有尽头,甚至也不愿看路边的风景….那一段时间特别困惑、迷茫,陷入生命的无意义。直到《二十四节气》重新又回到所谓宏大叙事,当时觉得节气对于现代社会已经很不重要了,看似现在的人已经跟自然的关系疏离了,不紧密了。但其实人在自然里是很幸福的,很多人喜欢一有时间就去享受大自然,感受其变化,日出日落,虫鸣鸟叫……与之交流。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向往,这说明人的生物性本质没变,我希望重新用理性来建构整个时空观,让每个节气带来一个世界…我就想画这么一套,一画画了五年。2011年在千年时间画廊做了一个个展,也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几何山水雕塑,木板,189×81×30cm,2011年
几何山水雕塑,木板,189×81×30cm,2011年

这个作品之后我跟建筑师陶磊合作了作品《几何山水》,用了大概八九个月。陶磊设计的山,我覆盖了很多宣纸,宣纸上用铅笔和水墨作画。有中国的“一山一世界”,“咫尺皆天涯”的时空观。几何是西方的概念,山水是东方的概念,其实是组合起来的时空观,观者会流动观看,便于既专注于每一个单元带来的感观,同时也慢慢获得全局的体验。这种局部与整体,抽象与具象的转换,其实正好契合了个体在生活中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在这之后我就发现用铅笔和水墨画的小草很吸引我,每棵草都有着不可代替的生命价值,所以我就画了一系列《没有杂草》,到后来的石头系列、竹子系列。
   
99艺术网:关于作品,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

吴笛笛:有些很有意思的巧合。比如今年1月在广州的展览,跟刘庆和老师夫妇去范勃的工作室,我当时正好披着我那张全是鸟的的丝巾,旁边一位儒雅的先生把目光放在了我的丝巾上,语速轻缓地说:“你这张画在我书房挂着呢!”在座的人都惊了,刘老师还开玩笑说让我下次把所有的画都做成丝巾,全戴在身上…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著名收藏家何飞,此次是被广州藏家邀请过去办讲座的。还有今年《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颁奖晚宴的时候,每个人桌上都有一个名牌。同桌的有匡时拍卖的董事长董国强,他指着我的名牌说:“你叫吴笛笛啊?我刚买了你一张画!”我说我怎么不知道,正说着大屏幕就出来了他买的我的那张画,完全像事先编排的…当时我特别开心。后来颁给我“年度艺术发现”奖时,他还给邻桌的说“哈哈是我先发现的!”特别可爱。我能感受到这种藏家的认同感,由作品带来的缘分特别幸福!某种程度上有些像隔空遇知音的感觉……
 
真理是精确而具体的  240x120cm布面油画  2014
真理是精确而具体的 布面油画,240x120cm, 2014年
 
关心神秘主义  朋友要能带来智慧
   
99艺术网:生活里会关注些什么?

吴笛笛:我童年的理想不是画画,是当天文学家。 我喜欢仰望苍穹,它可以承载任何想象…..小学迷上围棋,里面的规则、逻辑和无穷的变化都一次次地吸引我,占满了我小学的各种假期…….可是对所谓的真实生活,在我看来都是具体可见的无异议的事实,所以兴趣不大,感觉自己一直活在现实生活的背面。

99艺术网:会欣赏陶渊明的那种世外桃源吗?
   
吴笛笛:中国隐士的那种田园生活其实是有条件的,是一种比较贵族化的状态。不但要有这个心境,还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这样的朋友,一般来说隐士都有可以称之为“知音”的朋友, “隐”其实只是一种生活形态,我欣赏的是他们自我心性的自由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状态。真正有质量的友人之间是能相互激发更多的智慧,相互修正、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编辑:陈倩华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