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 “去往从来”展亮相上海油画雕塑院
0条评论 2015-08-22 20:52:08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周瑾
\

展厅现场

作为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学术系列展的收官,由艺术家何勇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为主题、并邀集雕塑界同道共同推出的“去往从来”展及相关学术活动,将于8月23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正式开幕。
 
“去往从来”展出包括22位艺术家的总计70余件雕塑作品和文献资料,包括滑田友、刘开渠、王临乙、刘士铭、孙家钵、屠国威、张克端、周雷、萧立、朱晨、何勇、夏阳、张伟、吴彤、谭勋、邱加、刘敏、金海、李泽琛、王朝勇、杨牧石、安之堃等(按照出生年代次序排列)。
 
\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中,有中国现代雕塑第一代的开山大师、卓有建树的前辈师长、国内诸多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和重要学术机构的中坚力量、以及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作品纵贯近一个世纪,内容、形式、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展览形式内容跨度很大,试图以包容展现矛盾,以平实体现厚度,从雕塑实践的角度去重新认知传统与自身艺术创作、文化精神的关系。
 
\

艺术家何勇

参展艺术家何勇谈道:“展览试图通过整体陈列于相互取样意味,在呈现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个体诠释和群体气象的同时,卑望能勾连出隐于诸多表象之下的本体内质及精神线索。我们并不指望通过一次展览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会更进一步去探寻和面对。真正的艺术实践者在守望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不会无视现实的困局和时代的呼唤。”
 
\

展厅现场
 
“去往从来”这个带有多重解读意味的题目,它呈现出一股跨越时空的流转、当代中国艺术的动势,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精神方向的找寻和体会。展览特点、主要涉及的问题、及其价值和意义如下:
 
展览特点:
1、该展览没有采用惯常的策展人模式,由从事雕塑实践的艺术家发起,重在交流;
2、展览采用作品+文献的呈现方式,并通过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研讨及讲座等学术活动,提出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
3、突破一元叙事的常见视角,融合了多元、多维、跨时空内容;
4、艺术家、批评家积极主动参与,在缺少经费没有名利可图的情况下,只是因为这份文化责任与担当。
 
\

展厅现场
 
问题聚焦:
1、洞察跨时空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动势;
2、对前辈艺术经验的再认识;
3、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体会、依托;
5、包括一系列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问及探讨;
6、对中国艺术未来趋势及青年艺术家的关照。
 
\

展厅现场
 
价值及意义:
1、勾连出隐于诸多表象之下的本体内质及精神线索;
2、引发大家参与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有效性;
3、进一步明确艺术与这个时代的关系与意义。
 
\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时间自8月23日至9月6日,为期15天,23日晚上和24日全天是研讨会。期间,配合 “去往从来”的主题,特别安排有四场精彩的公开讲座:
 
8月25日孙家钵先生的《老美院雕塑实践杂谈---关于滑田友、王临乙、刘士铭等先生的回忆》;
8月30日萧立的《寻根觅源---略述洛书思想在造型史上的伟大意义》;
9月5日张伟的《行万里路,读万样物---中国古代雕塑遗存参观攻略》;
9月6日屠国威与单增的《现代雕塑的东方式解读与演绎》。

编辑:周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