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塞巴斯蒂安是谁?一场绘画与声音艺术的完美相生
0条评论 2015-08-29 21:34:2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
圣·塞巴斯蒂安是谁?

 
故事一:
圣·塞巴斯蒂安外貌非常俊美,高卢国王爱上了这个近卫队长,甚至希望赠以一半江山来得到圣塞巴斯蒂安的爱。但是圣·塞巴斯蒂安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宁可被乱箭射死也不肯从命。最终以殉教结束了自己三十多岁的生命。
 
故事二:
充满了想象和人情味儿,因此成了绘画的重要题材。所有关于圣·塞巴斯蒂安的绘画,都极力地展示着他健美的躯体和利箭穿透身体时的痛苦和毁灭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壮美。圣·塞巴斯蒂安是艺术家们喜好的圣经人物,相较于其他圣哲,他年轻美貌的形象,赤裸的身体呈现古希腊的审美情趣,这更能激发艺术创作的欲望。
 
所以,这场关于问询“圣·塞巴斯蒂安是谁”的展览将以何种面貌呈现?
 
\
 
\
曹小羊和王要正在现场创作
 
8月29日上午11点,LAB47呈现一次有趣的“验阈”展览,意在对实验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提出设问,为公众提供一个艺术以及艺术品命名合理性的反光镜。在此,艺术或艺术品如何成其为艺术或艺术品,“是,或不是艺术”?类似的判断将由观众自行给出。这一次,让观众思考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悖论性议题:“艺术品的合理性到底是由作品形式决定的还是人的审美经验决定的,艺术在此种设问的普遍性背景中是否只充当起了媒介作用?”
 
于海元
于海元
 
展览在视觉上呈现青年艺术家于海元的绘画作品。从写实主义的传统出发,于海元一直闲时便醉心于对西方绘画大师的临摹。与一般的描摹者不同,其所追求形神再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重复性的艺术实践直面西方大师的感受与实践经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描摹,在于其持之以恒地临摹纯然始于他个人的自发性,其动机全然集中于艺术的实践行为本身。临摹是他绘画行为的起点与终点。将这种自发的临摹行为放置于中国的文化史背景之中,便生发出一种持守文脉惯习的传统文人意味。
 
\
现场交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于海元所临摹的对象都是出自油画的西方本源,不同文化主体在共享文化形式的同时,宿命般地被彼此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阻滞。一种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如何进入他者的文化血脉与感受世界?临摹的意义何为?于海元的实践与探寻是否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体验?
 
本次展览展出于海元临摹西班牙绘画大师埃尔·格列柯的作品《圣·塞巴斯蒂安》,从某种角度出发,这是一种“实验性经验”的结果——于海元面对绘画本体的美学经验(临摹),成为了其独特美学的道成肉身。
 
为什么热爱格列柯?为什么是圣·塞巴斯蒂安?
 
于海元说临摹圣·塞巴斯蒂安并不是为了向格列柯所谓的致敬,水彩、油画、素描等媒介都会被他用来临摹这张作品,他认为格列柯这幅作品很现代,很多地方都有中国画那种“一笔草草”的感觉,用他的画说,我临摹有“借气”的意味。在这幅作品中,他发现格列柯在创作圣·塞巴斯蒂安的肚脐时非常细致,可以看出那种对于痛苦肉体的迷恋,有一种癫狂的文人趣味。
\
音乐人曹小羊

\
正在创作中的音乐人王要

\
 
在展览中,曹小羊和王要的音乐作品与绘画作品同时出场。两位年轻的音乐人从传统西方乐器、自然声响与工业噪声的组织中创造出一曲新的音乐作品,对德彪西神秘意味作品《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道》(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的创造性阐释。与于海元的绘画作品相一致,两位音乐人同样希望将美学经验诉诸于西方经典作品之中。曹小羊在创作中也有一些新的体验,与之前的音乐创作不同,在这次创作中有一种“烦躁感”,调动了某种内在的情绪。
 
LAB47创始人之一夕卜与青年艺术家于海元
LAB47创始人之一夕卜与青年艺术家于海元
 
LAB47的创始人之一夕卜说:圣·塞巴斯蒂安本身的意义非常丰富,而这次展览两种实验性的创作又在一起相生,将视觉与听觉混合在一起,有一种特别的经验。
 
左为LAB47创始人奥黑丽与观众交流
左为LAB47创始人之一奥黑丽与观众交流

\
 
由此次展览所呈示的,是一系列设问的打开:诸如艺术复制的传统(无论是艺术家的有意临摹还是造假行为);诸如西方经典绘画对本土社区居民的影响;诸如有关艺术实践的问题(那些被艺术家彰示或掩藏的行为);诸如阐释与创造的关系,以及关于圣塞巴斯蒂安本身神话学与图像学的多样化解读等等……
 
据悉,此次展览一直将展出至9月20日。
 

编辑:王胤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