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以及有碎片的画景
0条评论
2015-09-09 14:28:15 来源:99艺术成都站 作者:石皓琳整合
人们在最初理解的拼贴是孩子用胶棒、剪刀和旧杂志制作成的作品,而 拼贴画在一个世纪前,在西方,拼贴画是朝着现代艺术层次发展的。到了20世纪初期,毕加索和布拉克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此,另外一个世界开始了。
毕加索 《格尔尼卡》
当毕加索在1912年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一块有色油画布,乔治•布拉克和胡安·格里斯也将拼接材料运用到了作品中,拼接成为一种很流行的艺术。
乔治·布拉克《单簧管》
布拉克作于1913年的《单簧管》,是他的拼贴代表作。在这里,客观的物象与主观创造的成分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一种虽使人意外却又令人信服的造型价值和亲切感。
胡按·格里斯《窗前静物》
画面中,可以看到近景倾斜的色块图案,把观者的视线引向打开的窗户,还有被统一在蓝色色块中的树林和建筑。以领会到两种空间,一种是立体主义的,一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这两者的结合使绘画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实体印象。有时,格里斯也采用剪纸拼贴。大块的色彩是平面的,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立体的交叠与重合,彼此穿插在一起。
达达主义的其他艺术家,在库尔特·施威特斯所谓的"机会遇到物体"的号召下,将票根、收据、价目牌、面料、图表、照片、邮票、贴标签,凡是能拼接的东西,都运用到工作中。
库尔特·施威特斯《九柱戏图》
库尔特·施威特斯 《无题》由糖纸拼贴而成
到了60年代,拼贴画成为流行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高潮接近尾声时,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发起了攻击,试图否定绘画本身及其内容,主张要以新的传播工具--表演、电影、电视和录像活动--来代替绘画。可是,这些传播工具毕竟不能属于美术范畴,于是又有一些艺术家指出绘画的含义将突破既定的特征,可使绘画继续发展下去。这些人便把图画、摄影等原始素材拼合起来,作成绘画。这方面在美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贾斯帕·约翰斯和罗伯特·劳申伯格等。
罗伯特·劳申伯格《床》
劳申伯格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撑支在一个画框上,加上一个枕头,然后用颜料涂洒上去,让颜色自如地流淌下来。在这幅作品中他使用现成品,改变了床作为寝具的功能,而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美国拼合艺术的开端,也是一部对他主张打破生活与艺术界限的成功之作。作品中,可以明显分辨出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也更加准确直接地表现了他的“生活即是艺术”的创作核心。
罗伯特·劳申伯格 《莲花系列》
《莲花系列》是12张颜料喷墨与凹版印版画,题材全为劳申伯格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看以及用照相机拍到的中国当时的现状,用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来描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
正是因为这些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拼贴艺术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一位独具个性的艺术家——薛松,在迷恋过“苏派主义”,尝试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后,薛松开始用视觉语言去发掘新的可能形式,1991年的一场大火,让他开始焚烧和拼贴自己的“艺术世界”。
薛松 对话NO.15
薛松 与大师对话NO.1
备料、制作、施工,这个过程与纯绘画有点距离,绘画技艺已经被肢解,这样反而更直接达到了视觉的终点:图像的意义价值。
薛松 《人民万岁》
薛松《欢迎梦露》
薛松说:“大火使我找到了一种能让我直接说话的语言方式,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我发现怎样能更准确地打中靶子,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是我最最关心的。”
如今,拼接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家们介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现实事物的副本被挪用、改变、重组和命名之后,从具体现象和事物之后探索出来的规律,以及直接的创造性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克里斯蒂娜·克罗是丹麦哥本哈根的一名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她很着迷不同材料之间的拼贴。这些材料有冷又暖,有青有重,有软有硬。她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哥本哈根寻找灵感,比如那些老建筑们,环境中美丽的色彩搭配,教堂边的石子。
克里斯蒂娜·克罗作品一
克里斯蒂娜·克罗作品二
随着拼接艺术逐渐有了走向时尚的分支,越来越多的拼接方式也开始兴起。相信没有人会把塑料回收者看成艺术家,但对于出生于南非的弗雷亚·乔宾斯来说,艺术家这个称号实至名归。他利用废旧的塑料玩具创作三维人像艺术品,令万众瞩目。
弗雷亚·乔宾斯作品一
弗雷亚·乔宾斯作品二
还有发展到摄影的拼合艺术:
人体拼合一
人体拼合二
这种类似镜像,其实是通过不真实的对称寓意模糊的镜像概念,这样的人体让我们陌生而又熟悉。
艺术家们将物体“破碎”后再重新组合,成了另外一种画景,重新定义了从个体到整体的概念,在这个每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都熟悉的世界里,灰烬不再是随着风飘走,碎片也不该被丢进垃圾桶,小物件可以堆砌成它的“放大版”,陈旧的工具也有了新的艺术选择......
编辑:石皓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