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海报
2015年9月16日,2015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将在南京盛大开幕。本届美展以“美丽新世界”为主题,由“国际艺术大师展”、“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全球征集展”等单元构成反映世界当代艺术概貌的全球性的学术展览。在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板块,策展人俞可策划的“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案”展览融合了25位在当代艺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力图从自身的文化思考角度独立构想了一个带历史性意味的主题性的展览,并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来诠释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美丽新世界——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联合策展团队
本次展览绝非是关于艺术过去的一次回顾
参展的25位艺术家分别是:陈卫闽、丁方、冯峰、高小华、何云昌、刘俐蕴、罗氏兄弟、马六明、缪晓春、潘德海、舒群、苏新平、尚扬、宋钢、Gianluca Cingolani(意大利)、汤国、王鲁炎、温普林、肖鲁、响丁当、奚建军(英)、杨劲松、张念、左小祖咒以及周斌。
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时,策展人俞可曾透露他将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前在中国整个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当中重要的艺术家,但不是很全面,具有一定的实验性;第二种是今天在市场上不热闹,对媒体宣传也不是很热衷的艺术家;将他们二者作为相互之间的对应,因为他们的创作以及思考仍然对今天的当代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俞可强调这次展览绝非是关于艺术过去的一次回顾,它应该是这些敏感艺术家关于中国文化效应的一次整合,一次中国当代艺术本身的独立性思考,也是促使更多公众参与的艺术实验。由此,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从西方体系中生发出的系统将会逐渐衍生出其自身的人文特征。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只能用一种开放性的态度面对艺术史脉络中的可能性,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梳理其中存在的各个节点,及在这30年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的差异。去衡量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本体基因,并提出开放性的构想,没有结论,只是抛出属于艺术本体语言的现状,来面对我们当下的现实,及未来可能的思考。”俞可说到。
如今,展览前期的筹备工作已逐渐接近尾声,对于展览现场的布置,策展人俞可说他会以背景等因素为根据,为展览提供一条比较线性、有逻辑性的当代艺术成长的背景,让观众畅想在里面,提出他们自己关于作品的一些看法和诉求或者是展开讨论。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抢先看
在“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案”单元中,许多艺术家带来的作品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些作品更是对上世纪当代艺术重要事件的再次重现,也有一些作品是艺术家所属时代的独特性产物,它们的呈现则成为全方位探讨当代艺术的“实验性”重要文本。
问普林作品《七宗罪》影像 2009
本次展览,温普林带来了《中国行动》、《七宗罪——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和《玲珑塔》三部纪录片。《中国行动》完成于上个世纪末,历时十几年,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以跟踪拍摄的方式,真实详尽地记录了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生、变化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冲击,同时展现了艺术家在探索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同时,所进行的对自身的反思。其中大量珍贵的画面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瞬间;《七宗罪》则还原了1989年2月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当年现场的七个行为艺术事件。
而透过温普林的镜头,这些曾左右了中国当代艺术未来走向的决定性瞬间,都被真实的定格在历史的轨迹上。
1957年出生于沈阳的温普林,是一个以艺术为生的自由人。我们甚至不能用“艺术家”三个字来概括温普林传奇式的经历。但由他指导的多部纪录片,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真实见证。
高小华《午后.时光》 布面油画 200X180cm 2007
本次展览,艺术家高小华带来了他的五件绘画作品。作品无一例外,都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小场景:后街,巷口,红男绿女,抽烟喝酒……而正是这样一幅幅小场景,那些在细枝末节处,收纳和包含的欢愉、痛苦、迷惘、无奈、憧憬……构成了这个时代当下现实生活的全部。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诞生,艺术上也开始出现某种倾向: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人文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而在伤痕美术中,有几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成为那个时代的注脚,是社会思潮和艺术精神双重变革的集中体现,如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为什么》勾勒出一代中国人困惑、迷茫的真实群像;而《赶火车》则生动的刻画了一个现实主义社会场景:人们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都融聚于此一刻……
随后,高小华移居美国。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冲撞与融合,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养分。
肖鲁作品《对话》 装置 行为 1988
1989 年2 月5 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式,26 岁的女艺术家肖鲁,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连开两枪。这两声枪响,打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关于事件性、过程性、偶发性的滥觞,《对话》从此成为“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标志之一。
本次展览,肖鲁对这件充满争议性的作品《对话》进行了复制。将再次引发公众对男性与女性之间、个人与公共空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作品与艺术史之间……多重对话的可能。
装置作品《对话》的主体,是两个铝合金电话亭。当年由杭州市电信局免费提供材料并安装。电话亭的正面玻璃上覆盖了两大张照片,展示一男一女各自打电话的背影。两座电话亭中间由一个镜面连接,镜前的白色台子上放置一红色电话座机,话筒垂下。两座电话亭相对的侧面一分为二,一半镶镜面,一半镶照片,镜面与照片交错相对。作品的镜面部分由红色粗线条分割开来,电话亭外贴有三张小招贴。据肖鲁《关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枪击作品〈对话〉的说明》,作品《对话》产生于她1988年的毕业创作,但用枪的想法一直未能实施。直至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两次枪击之后,作品《对话》才得以真正的完成。
何云昌作品《涅槃肉身 》行为影像 12分40秒 2013
何云昌以行为的方式做艺术作品,至今已近20年。显然他已经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坚持了很久。本次展览将展出他的四个行为记录影像。其中,《与水对话》,他在吊车的协助下,倒吊空中,用一把刀将河水分为两半。河流速度为150米/分钟,作品实施30分钟,这条河留一道长4500米,深30厘米的伤痕;同时,他将自己的两臂开1厘米深刀口,血顺手臂流入水中,30分钟后,血消融于河流,冰刀融化,而山水依旧……全过程历时90分钟;《涅槃,肉身》是阿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美术馆内,把身上的所有衣服一点一点全部烧尽,历时二十四小时;《海饮》是阿昌在秦皇岛连续喝海水30分钟;《卧游 —从福冈美术馆到富士山》则是何云昌埋在999块石头中,以想象的方式从福冈美术馆前往富士山历时3年的旅行,并将每天假想的行程线路图记录在999块石头上,历时9小时45分。
从他过往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一直在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通过重复、持续,为普通、平常的行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他的作品,无不是痛苦的,这种痛苦,让肉身的行为,变成了某种精神性和价值观的体现。
尚扬作品《浴竹图-3》 竹、钢、树脂 109.8×66×12.8cm 2014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尚扬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的作品是某种重组的现实,他以对于当代图像世界的敏感开启了新的中介物的组合。在传统的绘画技法之外,他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图像,形成了画面上混合的效果。这种语言可以在情感和象征之间、在部署和概念之间机动变化。他的天才在于能够把握图像符号的类似性,把传统和当代的图像都看成一种生态系统,把它们放在化合与转换的过程中去解释,从而消弭了传统图像形式与当代图像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物质的状态和主观的状态在这种组合中形成诗意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他使自己从传统型画家变成了一位当代型画家。
本次展览,艺术家将展出《浴竹图》。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愈渐深刻的生存体验中,我已无法抛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一直努力赋予这种思考以独特的表达,因为这是我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存在的理由。我所追求的这种表达仅仅包含三个简单的要素,即:当代的,中国的和我个人的。”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