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说,我只是把困在石头里的大卫释放出来了
0条评论
2015-09-14 17:20:19 来源:艺点儿艺术
米开朗基罗花了近4年(1501—1504)时间雕刻出大卫像,完成后,他称大卫被禁锢在这块大理石中,他只是将其释放出来而已。
不同于米开朗基罗之后为尤里乌斯二世修建陵墓时,每块大理石都由他从采石场仔细挑选。大卫像的原石早在15世纪60年代就交付一位雕塑家,但因为石料坚硬,还很薄(宽约1.2米,发挥空间极小),该雕塑家放弃了,之后又辗转到另一位雕塑家手中,还是无果。最后,这块来自阿尔比斯卡拉拉斯的大理石,或者说就是大卫,终于等来了米开朗基罗。
年轻气盛的米开朗基罗被别人打断了鼻骨
对于自己破相耿耿于怀
虽然米开朗基罗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绘画,他的西斯廷壁画也是艺术杰作,但他更热爱雕塑。相比于把立体转为平面的绘画,他认为雕塑的坚硬更加宏大持久,雕塑需要工匠的力气和外科医生般的灵巧(想到了拔叔)。所以米开朗基罗总是鄙视达芬奇,也不喜欢拉斐尔,当然三杰不合的原因还有竞争等很多原因,而且他本人脾气就不好。
早年和晚年的《哀悼基督》
完美主义的他称“我的眼睛看不到昙花一现的事物”,他要凝固的美,永恒的美,自己也要成为流传千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这在他晚年让孔维迪为自己立传时能看出他一直竭力将自己塑造为出身高贵,天赋异禀之人。出身就不说了,才华方面他的确是将天堂带到人间的第一人,虔诚的米开朗基罗凭借《哀悼基督》一战成名,临终遗作仍是《哀悼基督》,只不过把自己也加入了圣母和圣子之间,他是上帝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匿名,维罗基奥的不同大卫
大卫像高2.5米,连基座总高5.5米。米开朗基罗选取了大卫投石的紧张时刻,而不是前人偏好胜利后的大卫踩着歌利亚人头的形象。无论是外貌还是身材,大卫都是一等一的美男。几百年来,他的双唇还是那么丰满盈润。鼻子既非希腊式也非罗马式,但挺立英俊。双眸的刻画更是花了心思,米开朗基罗说过,大卫是属于阳光的。他把大卫的眼珠中心凿了小窝,这样在阳光的照耀下,低凹处就创造出一潭黑影,凸显了坚毅紧张的眼神。
大卫身体修长,肌肉紧致,加上投石动作很用力,肌肉线条更加明显。米开朗基罗凿创作大卫之前,不惜去解剖死尸,只有完全了解人体骨骼肌肉,才有可能雕刻出匀称完美的人体。米开朗基罗此前雕刻的作品,也没有这么大尺度,第一次倾尽心血给我们留下了绝世的人体杰作。他本人也很痴迷男性裸体,画作里的女性,那些粗壮的胳膊,结实的肌肉,都是模仿男性身体画的(严重怀疑他有没有看过女性裸体)。他终身未娶,给一位贵族少年写情诗,都让后人认为他是一名同性恋者。这总让我想起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和他男模们的幸福生活。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出现了很多裸体,但是有人反对他,认为信徒做祷告时,这些裸体又有不好的影响。米开朗基罗则回应道我想末日的时候,只有蠢货还会去在意衣服。上帝创造我们的时候我们是裸体,这就是我们的样子。
大卫的比例有些失调,头部和双手过大,生殖器官过小。关于头部和双手,应该是米开朗基罗考虑到人们观赏时居于下方(前面提到大卫5.5米高),手和头在视线的高处就需要放大,他也不会想到如今有摄像这一技术。绘制西斯廷壁画,米开朗基罗第一幅完成后发现站在下面根本看不清上面密集的人群,这让他后悔莫及。偏执狂又是强迫症的他当然从新来过。如今仰望,不得不惊叹他是如何做到如此高度又不失真的。他为此身体变形,眼睛也坏了。
很难忽略大卫的生殖器,因为他的尺寸和大卫本身大小的对比,说法也很多,首先石大卫的生殖器没有割包皮,这和当时基督教有关,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人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还有说法是包皮割了,只不过依照的犹太人割礼,只将超出龟头部分割除。关于尺寸小的问题,米开朗基罗遵从古希腊雕塑审美,不同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生殖器变小变含蓄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女性观众观赏时的冲击。
完成大卫后,米开朗基罗为了把它运出去也是花了工夫,他设计了一个推车,把大卫悬绑在中间,花了几天时间运到城中。达芬奇以全才闻名于世,虽然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但他当年在《致米兰大公书》推荐自己时就最先提到自己的机械工程才能,最后是PS说自己还擅长绘画。而米开朗基罗虽不说是通才,工程方面的才能也不低,在西斯廷壁画创作中使用的脚手架也是他发明的,直接从教堂两旁的柱子搭建,成拱形在中间汇合,这样就不会影响教堂下面做礼拜的人。
如今,大卫被放置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脚踝的裂缝有些影响它的稳定性。但是正如米开朗基罗对尤里乌斯二世停止修建陵墓时所说的话“他们惧怕高昂的费用,但他们也要知道,我的时间是要算钱的,我的才能被他们这群人侮辱是要算钱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们而不能诞生也是要算钱的。”
大卫的美是永恒的,不论是等待的那40多年,还是屹立到现在的500多年,抑或是未来,因为“他”就是我们。
年轻气盛的米开朗基罗被别人打断了鼻骨
对于自己破相耿耿于怀
早年和晚年的《哀悼基督》
完美主义的他称“我的眼睛看不到昙花一现的事物”,他要凝固的美,永恒的美,自己也要成为流传千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这在他晚年让孔维迪为自己立传时能看出他一直竭力将自己塑造为出身高贵,天赋异禀之人。出身就不说了,才华方面他的确是将天堂带到人间的第一人,虔诚的米开朗基罗凭借《哀悼基督》一战成名,临终遗作仍是《哀悼基督》,只不过把自己也加入了圣母和圣子之间,他是上帝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匿名,维罗基奥的不同大卫
编辑:杨珊珊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