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价值谁说了算
0条评论 2015-09-21 11:18:3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什么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

\

画作最基本的价值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并由其所体现的艺术传承、历史变迁和审美体验。这是艺术的本体价值,它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研习、对自然美的发现、对艺术理念的钻研、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以及对表达语言的探索、对相关技艺的磨练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书画作品往往还具有多种附加值,由于它是特殊的、非标准化的商品,所以很难用经济学原理上的“劳动价值论”来衡量其价格,更由于书画价值主要体现在虚幻的精神层面,而非材质的物质层面,因此也很难用成本加利润的方式来简单加以判定。

学术和传播助推艺术品升值

工作的时经常会遇到书画名家前来咨询,希望能给自己的作品定价。分析起来,画家定价大致依据两点:一是自我评价,因为书画创作多为个体劳动,只有自己最了解投入的劳动量;二是比价类推,如同行、同事及同类水准作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但这一点往往使艺术家备受打击,因为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同工同酬”,以至很多人要么坚决不卖画,不与市场打交道,要么紧盯目标画家的画价,不肯降低,以免伤害自尊。

先生生活中很多画家,一张口就是“我的画某某万一平尺”,他的参照对象可能正是他的同学,更或者是他的学生。有很多画家很纳闷:为什么我的画还卖不过我学生?也有画家很生气,某某的画那么恶俗,怎么还有人买单?更有藏家们不解:某些画家的画“批量复制”,怎么还那么受欢迎?这些疑问,同样也是很多市场从业人员和收藏投资者不能理解的问题。不能理解的关键,是我们始终纠结于艺术的本体价值,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传播价值”。当下,在世画家的作品已日益成为一种与艺术审美本身无关的财富筹码,谁能积极配合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谁的作品就会成为市场中受人热捧的“硬通货”,随着市场占有面的扩充,价格的提升空间也就越大。(中国文化报)

专家:近代书画越经典价格越平稳

\

从齐白石到张大千、从李可染到徐悲鸿,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屡屡创出的天价奇迹,总是围绕着这些近现代书画史上的响亮名字。作为占据中国拍卖市场最大份额的门类,近代书画在拍卖市场上经历了怎样跌宕的命运呢?7月27日,本报参与主办的“四方沙龙”系列艺术讲座开讲,艺术学者赵力聚焦以《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收藏和市场》为题,通过翔实的数据、客观的分析、学术的视角,为观众抽丝剥茧,还原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市场的前世今生。

2011年是阶段性高点

赵力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艺术财经》杂志总监、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艺术管理与艺术推广等。曾连续多年主持并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对中国艺术市场有深度观察。

赵力认为,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从上拍数量、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的角度来说,中国书画、中国古董、油画与当代艺术三个板块三分天下。而根据赵力给出的一组数据,作为中国书画中的一支,近现代书画占据了整个拍卖市场成交金额的30%以上,整个交易的27%左右,从分类的角度,中国近现代书画在整个市场中上拍量、成交量、成交金额都是最大的,所以近现代书画的市场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越经典价格越平稳

那么,最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完成价值飞跃呢?赵力在对2011年的价格高点进行分析后发现,正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名家的名作在市场上得到买家的热烈追捧才成就了本轮书画市场的行情。这些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在市场上的高企不仅打开了市场的想象空间,而且也与书画市场长期以来累计的收藏基础有效对接,因此才使本轮行情有了爆发的可能。

2011年书画市场行情高点是由齐白石、张大千两位大师带动引发的。齐白石、张大千的共同发力才能左右市场大盘。自2010年以来,拍卖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多张堪称交易史上质和量都最佳的张大千和齐白石作品,例如齐白石书画合璧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十二开的《山水册》、张大千中晚期泼彩作品《爱痕湖》、人物佳作《嘉藕图》,这些作品无论是收藏出处还是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言均堪称齐白石和张大千的代表作,因此这些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亿元以上的高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深圳商报)

艺术市场蓝筹股存在价值洼地

国内艺术界的老大师之中,除了我们介绍过的杨之光、詹建俊、靳之林,还有戴泽、闻立鹏和侯一民等等一大批卓越的老一代艺术家,都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要作品,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拍卖行出现的众多百万元、千万元的作品中,他们作品的价格或许并不显眼,也没有随着市场潮起潮落。而在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今天,他们所代表的一代经典艺术的价值将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

稳定的“蓝筹股”

几年前,在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市场的时候,相比较书画、当代艺术等门类的疯涨,老一代美术大师们的作品价格却显得波澜不惊。2008年之后,当艺术市场上的一轮热浪逐渐退潮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像股市中的“蓝筹股”一样,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安全系数。甚至,在整体低迷时期,这些“老大师”们的几件经典作品,可以救市。

市场火爆时期,“老大师”所代表的“蓝筹股”为什么没有随之疯狂上涨?资本在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将当代艺术板块价值透支,虚高的价格已经难以为继。但是,相对年青一代艺术家的市场介入能力,老先生们对于市场反应并不敏感。资本在大量“吸筹”的时候,遇到了困难。

拍卖行、艺术品基金、画廊,这些机构想要拿到作品,要跟老先生们本人和他们的家属打交道。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们,往往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在资本的诱惑面前基本无动于衷。此外,早年作品存世少,后期的好作品惜售,也是造成资本难以一次“吃进”他们作品的主要原因。

这一代人,“盘子大”、“筹码散”,让资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控筹”。

而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时候,中青年画家往往就像是“小盘股”中很有冲劲的“网络科技股”。只要“庄家”(拍卖行、艺术品基金、画廊)跟艺术家谈好,批量收购或“买断”艺术家的作品,便可以在之后的运作中把价格抬高,甚至迅速拉到“涨停板”。

如今的资金退潮让一批曾被炒高的艺术品价格回落。一些内在价值相对匮乏的当代艺术品更是首当其冲,虚高的价格终究回落到合理位置。

寻找价值洼地

对于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市场来说,新中国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形成较晚。

新中国一代的“老大师”们,作品虽然早已进入中国美术史,在学术价值和艺术品质上,有着艺术史上的公认地位,但在他们的经典作品进入博物馆体系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没有形成价格机制。因此,如今对于这一代人作品的价值重估也是一个市场的重要命题。

近些年,除了握有大量资金的“庄家”,一些“散户”买家也在寻找着市场的“价值洼地”。然而,与股票市场的情况相类似,中国的艺术市场缺乏价值投资。多数投资人不愿等待三年、五年再“分红利”。愿意在这一代老艺术家的价值洼地主动“买套”的人只是少数。毕竟,这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研究的一个板块。短期内难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也是这些买家犹豫的主要原因。

老一辈美术大家们或精品存世寥寥,或近作上拍成绩暗淡。但当市场回归理性的时候,那些能够被大多数人欣赏和接受的经典艺术,终将会维持稳定的市场价值;在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肯定下,这一代人也终将重获历史的荣耀。

编辑:徐啸岚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