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美术系艺术与建筑史教授陶格:
国外很多展览的空间都比较小,很少有像这次展览一样这么大的空间,可以自由的接触这么多样性的艺术品,在国外很多家庭都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在南京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数十万的家庭与艺术品亲近,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培养大众艺术审美的贡献。
陶格讲座:从莫奈到毕加索:“欧洲艺术的写实与抽象”
哈佛大学亚洲艺术系教授汪跃进:
两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我都看了,感触很深,今年的大展和去年相比,开阔大气了很多,并不仅仅是指展出空间上,而是在艺术品选择上和容纳度上,我看到了学术梳理的思路和价值维度上的选择,很多作品在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分量,很值得细细的揣摩。
汪跃进讲座:说天:中西美术离合一则
艺术家李新建:
的确,一个好的展览,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等,都会选择在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来举行,像南京这类绝无仅有的六朝古都的城巿,特有的历史文脉,担当中国当代艺术能持续性发展的新基地在今天尤为显得重要。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美术史系主任郝博思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在美展现场
有种理论认为,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展览已经举办了两次,如果过了三年还能够有效的坚持下来,越来越专业化和系统化,如果它能转化成南京的一个高质量的双年展不光是对南京,是这座古城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格局,具有提示性的;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积展览和悬挂作品的场地,也不是出租盈利场所,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富足的民间财力,引导性的展现了它的四大功能:收藏、展览、教育及研究。它的一系列影响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进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艺术家崔岫闻: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展展览展厅现场B格很高……亲临现场感受是最直接的体验……说什么都没用,做出来就是最好的案例!
《美术报》厉亦平:
可以用"规模大、格局清晰、主题明确、可读性强、有一定的学术深度"来概括。就各板块而言,国际艺术大师展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大量的大师真迹集中展出实属难得,可供扫描的二维码,可以及时获得大师展作品信息,方便观众了解作品。主题展部分,看似冰冷的摄影作品散发出人性的温暖。与美展同期举办的论坛,邀请了世界几大着名博物馆的专家,各位老师言语精辟,意味深刻。
向大师致敬的孩子们
《香港商报》宋璟:
很高兴在南京能看到这样一场国际化的大展,期待有更多的人前来观展。在三大板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国际艺术大师展,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师创作的心路历程,已经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艺术家的这一点值得每个参观者的学习。同时,本届展览相对于去年,规模更大,组合更多,有更多的亮点。
争相拍照留念的参观者们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