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摄影师隐秘的激情
0条评论
2015-10-15 11:16:4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保姆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一生诉说着一个平凡女人的传奇故事,留下了一位摄影师最纯粹的影像创作。
《寻找薇薇安·迈尔》(Finding Vivian Maier)是一部有关一个女人的双面人生。薇薇安·迈尔的正式职业是一名保姆,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然而她同时还是一位默默无闻却才华横溢的业余街头摄影师,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底片。2007年,一个名为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的当地年轻人偶然在拍卖会以380美元购得一大批负片,正是迈尔的街头摄影作品。马鲁夫当时正在为阿卡迪亚(Arcadia)出版公司的“美国影像系列图书”收集芝加哥波提吉公园(Portage Park)一带的历史照片。然而他在迈尔的创作中发现了量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芝加哥街头的照片,对于美国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记录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中流露出的质朴、细腻、独到、带有人性温度的拍摄视角打动了马鲁夫。带着对于这位神秘摄影师的崇敬和好奇,马鲁夫试图从网络上搜索相纸上的名字“Vivian Maier”,却看到了一则讣文——薇薇安·迈尔于2009年4月21日在一家疗养院去世,去世前身边并没有亲人。
薇薇安·迈尔1926年生于纽约,父亲是奥匈帝国的移民,母亲则来自法国,从事女仆的工作。迈尔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并曾接触到一位名叫珍妮·贝特朗(Jeanne Bertrand)的邻居。贝特朗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并得过奖的人像摄影家,很有可能就是她成为了迈尔的摄影启蒙老师。大约在1948年左右,迈尔开始用一架柯达布朗尼盒式相机(Kodak Brownie Box Camera)拍摄建筑和人像。根据她所留下的作品记录,在曼哈顿拍摄了一年之后,1952年,迈尔开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并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彩色胶片。
薇薇安·迈尔的柯达布朗尼盒式相机
迈尔的摄影创作经历存在着一对尖锐的矛盾,那就是她对摄影无尽的痴迷和热爱,但她却从不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据迈尔的前雇主南希·甘斯布(Nancy Gensburg)回忆:“她对于保姆的工作并不上心,总是想着要到大街上去拍照。”迈尔的工作环境是位于芝加哥郊区的中产社区。然而每逢周日,她都会带着相机来到芝加哥市中心的麦克斯维尔街市(Maxwell Street Market)。她把镜头对准流浪汉、小商贩、底层贫民这些都市中的边缘人群和格格不入者,同时也拍摄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她的作品里,即使在布局讲究的画面中,人们流露出了最自然的、不经雕琢的一面。1959年,迈尔曾卖掉了她继承的法国农场的一部分土地,花费六个月时间前往世界各地:马尼拉、曼谷、台湾、越南、北京、埃及、意大利还有法国和纽约。她日常微薄的收入也几乎都花在了买胶片、洗照片上。
薇薇安·迈尔摄于纽约
1959年,薇薇安·迈尔摄于法国
薇薇安·迈尔拍摄的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1960年在芝加哥电影《斯巴达克斯》首映式
薇薇安·迈尔拍摄,年代不详
薇薇安·迈尔摄于1979年
薇薇安·迈尔1975年摄于芝加哥
薇薇安·迈尔摄于1976年
然而,迈尔从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出来。她供职过的两个家庭的女主人都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一位是雕塑家和室内设计师,一位是当地一家报纸的图片编辑,可她却从没有向她们展示过自己的照片。1970年代,迈尔由于被迫更换雇主,收入很不稳定,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她没有足够的钱冲洗照片,只能将未冲印的底片放入纸箱中保存,并标上名字和自己的评价——许多作品都被她评为“很棒”。在此期间,曾有一位雇主家里配有暗房,但她从来没有向其提出过使用的要求,直到最终不再冲洗照片。
薇薇安·迈尔的遗物
薇薇安·迈尔生前收集、整理的剪报
这样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是迈尔的个性所致。在担任保姆期间,她会要求一些雇主额外安装的门锁,并口头保证不许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她也时常使用缩写或假名自称。她没有亲近的朋友也从未成家。然而,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迈尔自始至终从未想过为别人的眼光或肯定而拍摄。可以说,她在没有任何功利动机的前提下,做到了几乎纯粹地为拍摄而拍摄。
今天,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和生平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约翰·马鲁夫现在专事于对迈尔摄影的推广,《寻找薇薇安·迈尔》就是马鲁夫参与执导拍摄的纪录片。另一位迈尔作品的收藏者、木制品艺术家杰弗瑞·戈登斯坦(Jeffrey Goldstein)还成立了薇薇安·迈尔·基金会。英国BBC电视台还拍摄了纪录片《谁拍了保姆的照片》(Who Took Nanny’sPictures)。《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员罗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称其为“20世纪街头摄影名人堂的新候选人”。很多人将其与拍摄《美国人》(The Americans)的美国纪实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甚至凡高相提并论。然而,薇薇安·迈尔与他们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她从未试图进入摄影、艺术的专业领域。她在创作过程中享受的是拍摄行为本身及成果为其个体带来的单纯的满足。在这之间没有,也不需要如观众、媒体、评论家等第三方的存在和评判。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得以通过自己平和甚至是隐秘的视角去记录未经打磨的世间百态。
薇薇安·迈尔一生中还留下了大量的自拍照。这是她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年华老去而留下的影像印记。她五官硬朗,拥有浅褐色的头发和眼睛,留有一头短发,说话带有法语口音,衣着过时,时长戴着一顶大帽子,身着长裙和穆斯林风格的鞋子。她还是个书迷,她的藏书中有关于摄影、电影、艺术、政治和女性主义等领域的书籍。迈尔晚年虽然没有收入,但仍保持着定期去电影院的习惯。据影院工作人员回忆,她会在电影开场前站在售票处前面不停翻着空空的钱包,直到工作人员让她进去为止。2008年冬天,迈尔在路面上摔倒,伤到头部。她的伤一直没有好起来,最终在2009年4月21日去世。
就这样,她的人生在悄然穿行于街道人群的注视中和小心翼翼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定格在了在只属于她的取景器和照片里。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原文标题:随《寻找薇薇安·迈尔》,探寻这位已逝摄影师隐秘的激情街头摄影师
《寻找薇薇安·迈尔》(Finding Vivian Maier)是一部有关一个女人的双面人生。薇薇安·迈尔的正式职业是一名保姆,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然而她同时还是一位默默无闻却才华横溢的业余街头摄影师,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底片。2007年,一个名为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的当地年轻人偶然在拍卖会以380美元购得一大批负片,正是迈尔的街头摄影作品。马鲁夫当时正在为阿卡迪亚(Arcadia)出版公司的“美国影像系列图书”收集芝加哥波提吉公园(Portage Park)一带的历史照片。然而他在迈尔的创作中发现了量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芝加哥街头的照片,对于美国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记录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中流露出的质朴、细腻、独到、带有人性温度的拍摄视角打动了马鲁夫。带着对于这位神秘摄影师的崇敬和好奇,马鲁夫试图从网络上搜索相纸上的名字“Vivian Maier”,却看到了一则讣文——薇薇安·迈尔于2009年4月21日在一家疗养院去世,去世前身边并没有亲人。
薇薇安·迈尔1926年生于纽约,父亲是奥匈帝国的移民,母亲则来自法国,从事女仆的工作。迈尔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并曾接触到一位名叫珍妮·贝特朗(Jeanne Bertrand)的邻居。贝特朗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并得过奖的人像摄影家,很有可能就是她成为了迈尔的摄影启蒙老师。大约在1948年左右,迈尔开始用一架柯达布朗尼盒式相机(Kodak Brownie Box Camera)拍摄建筑和人像。根据她所留下的作品记录,在曼哈顿拍摄了一年之后,1952年,迈尔开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并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彩色胶片。
薇薇安·迈尔的柯达布朗尼盒式相机
薇薇安·迈尔用作暗房的卫生间(左),一些薇薇安·迈尔的相机(右)
迈尔的摄影创作经历存在着一对尖锐的矛盾,那就是她对摄影无尽的痴迷和热爱,但她却从不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据迈尔的前雇主南希·甘斯布(Nancy Gensburg)回忆:“她对于保姆的工作并不上心,总是想着要到大街上去拍照。”迈尔的工作环境是位于芝加哥郊区的中产社区。然而每逢周日,她都会带着相机来到芝加哥市中心的麦克斯维尔街市(Maxwell Street Market)。她把镜头对准流浪汉、小商贩、底层贫民这些都市中的边缘人群和格格不入者,同时也拍摄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她的作品里,即使在布局讲究的画面中,人们流露出了最自然的、不经雕琢的一面。1959年,迈尔曾卖掉了她继承的法国农场的一部分土地,花费六个月时间前往世界各地:马尼拉、曼谷、台湾、越南、北京、埃及、意大利还有法国和纽约。她日常微薄的收入也几乎都花在了买胶片、洗照片上。
薇薇安·迈尔摄于纽约
1959年,薇薇安·迈尔摄于法国
薇薇安·迈尔拍摄的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1960年在芝加哥电影《斯巴达克斯》首映式
薇薇安·迈尔拍摄,年代不详
薇薇安·迈尔摄于1979年
薇薇安·迈尔1975年摄于芝加哥
薇薇安·迈尔摄于1976年
然而,迈尔从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出来。她供职过的两个家庭的女主人都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一位是雕塑家和室内设计师,一位是当地一家报纸的图片编辑,可她却从没有向她们展示过自己的照片。1970年代,迈尔由于被迫更换雇主,收入很不稳定,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她没有足够的钱冲洗照片,只能将未冲印的底片放入纸箱中保存,并标上名字和自己的评价——许多作品都被她评为“很棒”。在此期间,曾有一位雇主家里配有暗房,但她从来没有向其提出过使用的要求,直到最终不再冲洗照片。
薇薇安·迈尔的遗物
薇薇安·迈尔生前收集、整理的剪报
这样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是迈尔的个性所致。在担任保姆期间,她会要求一些雇主额外安装的门锁,并口头保证不许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她也时常使用缩写或假名自称。她没有亲近的朋友也从未成家。然而,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迈尔自始至终从未想过为别人的眼光或肯定而拍摄。可以说,她在没有任何功利动机的前提下,做到了几乎纯粹地为拍摄而拍摄。
今天,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和生平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约翰·马鲁夫现在专事于对迈尔摄影的推广,《寻找薇薇安·迈尔》就是马鲁夫参与执导拍摄的纪录片。另一位迈尔作品的收藏者、木制品艺术家杰弗瑞·戈登斯坦(Jeffrey Goldstein)还成立了薇薇安·迈尔·基金会。英国BBC电视台还拍摄了纪录片《谁拍了保姆的照片》(Who Took Nanny’sPictures)。《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员罗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称其为“20世纪街头摄影名人堂的新候选人”。很多人将其与拍摄《美国人》(The Americans)的美国纪实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甚至凡高相提并论。然而,薇薇安·迈尔与他们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她从未试图进入摄影、艺术的专业领域。她在创作过程中享受的是拍摄行为本身及成果为其个体带来的单纯的满足。在这之间没有,也不需要如观众、媒体、评论家等第三方的存在和评判。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得以通过自己平和甚至是隐秘的视角去记录未经打磨的世间百态。
薇薇安·迈尔一生中还留下了大量的自拍照。这是她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年华老去而留下的影像印记。她五官硬朗,拥有浅褐色的头发和眼睛,留有一头短发,说话带有法语口音,衣着过时,时长戴着一顶大帽子,身着长裙和穆斯林风格的鞋子。她还是个书迷,她的藏书中有关于摄影、电影、艺术、政治和女性主义等领域的书籍。迈尔晚年虽然没有收入,但仍保持着定期去电影院的习惯。据影院工作人员回忆,她会在电影开场前站在售票处前面不停翻着空空的钱包,直到工作人员让她进去为止。2008年冬天,迈尔在路面上摔倒,伤到头部。她的伤一直没有好起来,最终在2009年4月21日去世。
就这样,她的人生在悄然穿行于街道人群的注视中和小心翼翼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定格在了在只属于她的取景器和照片里。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薇薇安·迈尔自拍照
编辑:杨珊珊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