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沙托鲁的国际当代陶瓷双年展
0条评论 2015-10-20 10:35:04 来源:新周刊 
艺术节点亮了原本不起眼的法国小镇。对待艺术家的态度,正体现了骄傲的法兰西民族对艺术的尊重。 

\

在法国被问到职业,如果你的回答是艺术家,法国人会说:真好!

这个回答绝不是简单的敷衍,他们确实发自内心地认为:在这个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的社会,只有艺术家还在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着精神领域的创造和指引,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付出。法国人欣赏艺术家,深信艺术能为社会带来一切——法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年到头,在法国的各个地方,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活动,多到我们没办法拿它的人口密度来做比较。在这些文化活动期间,城市就像一个大的展览舞台,每个重要景点和建筑物,都成为展示与交流艺术作品的平台。一些特殊的场所如教堂甚至古迹也因为展览而破例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为艺术家敞开。这里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家、专业的策展团队、最前沿的当代艺术信息,一切都吸引着海内外艺术爱好者。

沙托鲁国际陶瓷双年展,从小城奔向地球。

沙托鲁是法国中部的一座小城,常驻人口在44960人左右。这里没有地中海的阳光,没有阿尔卑斯的重山峻岭,距离卢瓦尔河谷也还有一段距离。就城市本身而言,在以风景秀丽著称的法国,这里怎样看都显得普通。

然而,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城,因为陶艺展览而闻名。每隔两年一次的盛会在六七月举行,对陶瓷有兴趣的收藏家、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及艺术爱好者,不约而同地拎着小行李箱从各个国家来到这里。

沙托鲁的国际当代陶瓷双年展始于1979年。最初,它是专门为法国传统领域的陶艺工作者和艺术家筹办。创始者之一、艺术家Jean-PierreViot从1983年担任陶瓷双年展的策展人。一直到2003年,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努力,把这项小城展览延伸到了国际艺术展的范畴。随着20世纪初艺术的发展,陶艺已经像一直以来的绘画、雕塑以及后来发展的影像艺术一样,成为当代艺术视觉语言的一部分。

除了法国本土的创作者,世界各地艺术家也纷纷加入。历届展览上的作品,除了被私人收藏,还有很多集中收藏在沙托鲁城市博物馆,它也因此成为法国最重要的陶瓷收藏博物馆。

2005年秋季,沙托鲁市的陶瓷双年展在科德利埃修道院进行。新加入策展团队的当代陶瓷研究学者FrédéricBodet,带来来了新的气息。从这一年开始,双年展定期邀请新策展人,设置不同的主题,参展的作品形式更多元化,比如以陶为基本创作材料,抛开了人们习惯性认识的“实用器皿”制造所使用材料的常规概念,以及用雕塑、影像、照片和多媒体装置呈现。

更多当代艺术元素的融入,让革新后的双年展具备了国际性和当代性。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儒瓦、曾经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的艺术家达米安·卡巴内、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等,都曾经是沙托鲁国际陶瓷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

今年6月举办的第18届沙托鲁国际陶瓷双年展,策展人Stéphanie Le Follic-Hadida将展览主题定为“Ob jectif Terre”(奔向地球),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漫画《丁丁历险记》里的“Objectif Lune”(奔向月球)——它是《丁丁历险记》的第16部,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采用了将一个故事分两本书叙述的方法,续篇月球探险于1950年开始连载。这部作品比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整整早了19年之多。这个结构相似、寓意深长的名字,透露了沙托鲁这项展览的雄心。

重要的不是规矩,而是对理想自由的表达。

今年的双年展,专家组如往年一样参观了La Borne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在Jean-Pierre Viot的个人展览上见到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笑容和对答都透露着成熟、睿智,犹如孩子般直接与诚恳。

Jean-Pierre在50多年来的创作、研究、旅行过程中,为寻觅艺术创作语言,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塑造了可视化的词汇。他的以陶土为材料的雕塑作品,与空间结合的创作手法,作品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探索一种感知的乐趣。这让我们完全颠覆了对陶瓷材料的原本认识,更引起我们对这种材料还可以创作出什么未知惊喜的好奇。

“我无疑是一个坏的陶艺家。”Jean-Pierre曾在自述中这样形容自己。

在采访中,我提到这个话题,他的回答简单而坦诚——“我真的不是一个认真严谨的陶艺家,就拿陶瓷的问题来说,我接触了世界陶瓷各个方面的信息。一切都能引起我的兴趣,导致比起结果我更在乎使用的过程。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一种理想自由的表达。所以从‘正统的陶瓷’来说,我并不是一个规矩的陶艺家。”

Jean-Pierre对创作上自由表达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肯定,正是典型的法国国民气质。法国人对艺术的热爱似乎已经渗透在血液当中,从大城市到小城镇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特别是人们对待艺术家的态度,都体现出这个骨子里其实很骄傲的民族对于艺术的尊重。

其实,不仅法国,我们在走过的好几个欧洲国家都发现,每次遇见行李超重的情况,只要提到自己是摄影师或艺术家,都得到一定的照顾。就连严谨的德国人,听到艺术两个字,也愿意开绿灯。

编辑:徐啸岚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