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与明清瓷器的市场竞争今年突破顶峰
0条评论 2015-10-23 16:36:15 来源:中国文物网  
宋瓷距离现在年代久远,鉴定、欣赏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很多人不敢去碰;明清官窑瓷器的特点好掌握,也容易辨真伪,所以一直是瓷器市场热捧的焦点,特别是康雍乾的瓷器,雅俗共赏,受众群大,像粉彩、洋彩是宋元明所没有的,价位比宋瓷高,也有其必然性。

\

就明代官窑瓷器而言,也是到了这次的成化鸡缸杯,才打破了世界纪录。在我看来,尽管鸡缸杯拍出了两亿多港元,价位仍然是比较低的。早在十几年前,成化鸡缸杯就已经拍出了2900多万港元,换算为人民币(6.2590,0.0000,0.00%),要3500多万元。大家可以想想,上世纪90年代,内地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几千万元人民币?如果当时将这么一大笔钱投到房地产或其他产业上,现在可能已经滚到十几亿元、二十几亿元了。所以从投资的角度讲,明成化鸡缸杯升值得太慢了。事实上,明代永乐、宣德,或者说整个明代的官窑瓷器,在我看来,仍然处于市场的低位。

而克拉克定窑大碗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下,价格倒是比较适中。我想,通过这只大碗的高价成交,未来也会带动宋瓷板块在市场上表现得越来越好。

其实,宋瓷的假货赝品并不太多,清末民国年间仿得多点,但我以为,无论是包浆还是造型,一看就能看出来。鉴定法不过就是比对法,有了真品就能辨认伪作。宋瓷的市场表现一直没有明清官窑瓷器那么好,关键还在于认知度不高,人们心里有些发怵。不过,若单论这次,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虽然最后是被日本人买走了,但买走下一口的是一位香港藏家,所以,不能说中国藏家就完全不懂、不爱宋瓷。

宋瓷含蓄、内敛,而青花尤其是清代的粉彩、珐琅彩,其高贵的出身、明确的传承,使人们对它的工艺、华贵有一目了然的认识,更符合当下中国商业社会对一件作品价格乃至价值的即刻理解。这好比一个炫耀性消费的名牌,不需要长期深厚的文化积累,其精湛的工艺、缤纷多彩的颜色轻易就征服了很多人。

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我们更丰厚一些,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暴富阶层,正处在一个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我想,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会走向一个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有更多的认同。

除了审美上的特点外,还有两大原因也造成了宋瓷在价格上与明清官窑瓷器之间的差异:

首先,定瓷、钧瓷虽然有贡御品,但也有大量的民间烧造品。这些年来不断的发掘、盗掘、走私,导致有不少出土器流布到社会上,影响了价格的稳定性;

其次,由于国外宋瓷赝品、高仿品盛行,使得宋瓷只有那些早年流入市场、传承有序的作品才有机会上拍。其价格、价值也就取决于两部分:一是作品的经典性、质量和保存的完整程度;二是作品的出处、展览历史和流传故事,历代经典藏家对其的喜爱和咏叹。因此,在拍场上看到的宋瓷,基本上都是很早就流转境外,经过世家旧族多年收藏的东西,而不是新出土的器物。一件没有传承、没有出处的旷世精品,连上拍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而明清官窑瓷器,特别是康雍乾的精品、名品,数量有限,而且很多都进了博物馆,因此一旦有藏家愿意换手,必然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譬如鸡缸杯,据说有18件,而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里,既有稀缺性又有博物馆藏品可对照,使得藏家对其价值很有信心,并形成一定的攀比心,因此更容易产生高价。

编辑:徐啸岚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