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观察|2015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 艺术批评的衰退与民主化的到来
0条评论
2015-10-26 22:50:3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左起:CCAA总监刘栗溧,评委嘉宾乌利·希克(Uli Sigg)、查尔斯·加利亚诺(Charles Guarino)、郑胜天、皮力、马克·瑞伯特 (Mark Rappolt)
在公众交流活动当天,提问者与五位评委集中就艺术批评的衰退与民主化的到来展开了辩驳式的交流。
持续衰退的艺术批评
CCAA2004年艺术总监、策展人顾振清切题说:“在我的观察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正在不断地往下落,一直在衰退当中。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艺术批评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焦点,批评文章和观点会影响整个艺术家的价值观。但是在2000年前后,特别是2005年-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艺术市场上爆发的时候,批评家队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90%的批评家都对外宣称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策展人身份,很少有批评家甘于寂寞,更多的人开始介入到跟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更多的利益关系中,形成一种共同体的合作关系,他们的文章写作更多是像艺术家作品的广告,中国有一个很好的词汇叫‘软文’,里边没有立场,是很柔软的一种‘立场’。这种艺术家委托的文章和评论实际上助长了中国当代艺术一种过度生产的危机。在这种状况我看不到批评迎来拐点的机会,只是看到中国批评在一点点衰退下去。”
对话人顾振清
此外青年策展人齐廷杰也向CCAA评委发问:“有偿批评是否会削弱批评的力度和立场?”并就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段君与韩啸事件牵引出艺术批评的市场化问题。
艺术写作代替艺术批评
对于中国有偿批评与批评的衰落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加拿大学者、策展人、艺术家郑胜天认为:“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希望以利益关系来影响艺术批评或者是艺术出版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只不过西方或者是发达国家有长期以来形成的机制,这个机制从各个方面来控制这种利益的冲突”。进而他补充回应道:“这个问题在中国如何解决我也没有答案,但是我觉得也不一定持完全悲观或者是绝望的状态。我觉得中国不是缺乏批评,是缺乏独立的批评,独立的批评这一点很重要,独立批评的基础是要有独立的人格。但是总的来讲,在西方讨论了很多年说艺术批评是不是走下坡路?是不是面临危机?一方面是受到市场的影响,现在艺术界发言权越来越多的是市场在发言,或者是dealer,或者是curator策展人,批评家的声音越来越小,作用越来越小,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评委嘉宾郑胜天
“但是另一个方面,艺术批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这么活跃,因为你看现在有多少杂志,国内外都是这样,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使得艺术写作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只不过我们刚刚形容的那种80年代甚至是在西方来讲19世纪的那种传统的艺术批评的作用,现在衰退了,现在艺术批评只不过是一个声音而已,但是现在有很多声音。我觉得艺术批评或者干脆叫‘艺术写作’,不一定完全是我们中文意义上的批评,可以提供资讯,也可以是一种更深入的介绍。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现在艺术批评所处的地位,可能再想恢复80年代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的时代如何找到我们艺术批评、艺术写作的位置,这点很重要。”
批评的民主化到来
皮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说:“结合我自己的体验,中国批评家谈论批评的时候往往过于放大了批评的效能和权力,实际上有各种类型的批评,有来自各种背景的批评,有发生在杂志上的批评,有社交媒体上的批评,批评——特别在今天进入一个很民主化的时代。当我们谈论批评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时候都预设了一个对传统印刷物的崇拜,我觉得这跟中国建国以来的意识形态对于传媒的控制有特别大的关系,中国的艺术家对批评家的‘迷信’是因为长期的集权、长期的意识形态管制导致的,在传媒被高度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形成一种对传媒的‘崇拜感’,这很容易滋生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问题,就像我们的政府会收买传媒,艺术家也会收买传媒,这是我们中国所有批评家在写东西时血液里边的DNA,中国批评家应该破除掉这个DNA。今天批评的完全权威变得特别柔弱了,我觉得艺术批评家对艺术独一无二解释的权利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这个话语变得很平面化,这是一个绝对民主化时代的到来,批评家没有绝对民主批评的权力,而且这个权力也不可能带到市场、商业化里边来,批评就应该是一种很多元的形式。”
评委嘉宾皮力
皮力进而补充了批评的民主化与媒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今天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可能性:一是出版的门槛变得特别低,每个人可以做一个自己微信公众帐号,我的微信关注者比传统媒体还多;二是今天的艺术家都受过良好理论训练,所以艺术作品的阐释权不再由批评家垄断。这都会改变今天批评的生态,比较积极的态度是不要盯着收钱不收钱的批评,而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批评,发挥这个批评的空白。”
与批评的民主化相关,皮力还谈到批评语言的权力问题,作为对OCAT西安当代艺术中心学术与公共项目策划人于渺的回应。“当你谈到今天的艺术批评者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背景,谈到很多人不能阅读原著,依靠二手哲学书进行写作,我想把这个问题再往前推一步,一个人在今天不会英语是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批评家呢?如果看80年代的情况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由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达,在整个艺术批评的写作中,英语变成一个特别大的圈子,这是我现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不会英文、不会阅读原文是不是就不能成为一个有质量的批评的批评家?”
作为长期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非盈利性机构,CCAA自2007年设立国内第一个当代艺术评论专业奖项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已经成功进行至第五届,并于2015年10月26至27日在北京CCAA Cube举行。而每年在评选期间,组委会都以不同的形式举办过学术交流活动。例如, 2012年举行“博物馆与公共关系国际论坛”,2013年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与4位中国策展人进行了一次“小汉斯与我”对话。本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艺术评论奖通过公开征集对话人的方式,开展了一次公众与国际艺术评论人对话的活动,也希望通过搭建公众与国际艺术评论人公开交流与讨论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和挖掘该领域的参与者,鼓励深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写作。
编辑:赵成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