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快讯】嘉德秋拍大观之夜:李可染《万山红遍》以1.6亿元落槌
0条评论 2015-11-15 20:13:00 来源:99艺术网 
\
李可染 《万山红遍》 落槌价:1.6亿元

2015年11月15日晚7点,中国嘉德2015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近现代”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拍卖场内人气十足,座无虚席,场内外藏家竞拍激烈。其中,李可染《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叫价至6200万时,委托直接出价至8000万,在拍卖师叫价冲破1亿元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1亿元后藏家竞价阶梯以100万元递增,又经十余轮叫价后,在作品叫价至1.26亿时新买家加入,本件作品在经历了长达20分钟的拍卖竞价后,最终以1.6亿元落槌被电话委托藏家竞得。本件作品此前估价为6800万至8800万元。
 
中国画自清末以来的变革轨迹,如河道因地势而变,支流杈枒纵横东去。多元化,是此时中国画的历史坐标。当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时候,中国画也因一抹红色而有了新的变革之思。此时的画家们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不同,他们根据对新社会的理解,创作了许多重要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红色山水”是非常成功的尝试,此类画作在视觉感官上突出了“红”的色彩元素,以“红”唱和时代的主旋律,以“红”痛快叙说时代的风貌。可以说“红”,就是中国画在这个时代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标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系列,即为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代表。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为母题创作的《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中国画改造进程中极为成功的探索,堪为艺术家生涯的巅峰之作,亦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作。
 
从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第一幅《万山红遍》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成后一直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1963年,李可染再于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1964年,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李可染接连用半斤清宫内库旧藏的朱砂,创作两小两大共四幅《万山红遍》。同年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15周年国庆再作一幅。此幅与稍前西山所作较小的一幅都为荣宝斋所藏,2000年荣宝斋以501.6万的高价释出其中一张。今秋,将于中国嘉德《大观》夜场中现身的,即为荣宝斋旧藏的这一幅。
 
李可染着力在《万山红遍》中舞笔弄墨,勾线时大多用中锋,线条略微颤动,显现棉中裹铁的质感;描绘山石裂痕、纹理时,则是正、侧锋并用,配合浓墨与淡墨的堆叠,赋予山体明暗与厚重感。他的笔墨功夫首先还是化自传统,但又认为这些经验和定式过于局限。因此,在解决空间结构与山水造形方面,他主张到大自然中,以传统的笔墨工具进行西式的素描写生,对一切可能进入山水画的母题进行研究。所以《万山红遍》的笔墨虽然脱胎于传统,却更多的是李家的嘎然独造。
“光”可以说是《万山红遍》的画眼。在7幅《万山红遍》中,李可染尽情地用光来表现黑瓦白墙上的返照,水的颤动和层层交叠的树影。但是在本幅中,他独特的逆光造境更显突出。山势更加高耸,峡谷愈加深沉,那一道蜿蜒的瀑布和河流随之更加透亮。不仅如此,本幅着意频繁使用深浅交错、前亮后暗、侧面受光的技巧。与此同时,他又用中国传统的留白法对画中景物进行补光、追光、让光,使树影、山谷、房屋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真实世界的逆光与非写实的留白法组成了“光”的奇构。它伴随着画面意境的需要而自由召唤、调动,牵一发而动万氦,成为画家心中情景交融的核心元素。
画之魂者,是为意境。红的主旋律响彻7幅《万山红遍》,但细品本幅,似又有所不同。卧游于漫山遍野的红色树林中,此间虽热情奔放,却并非入而不出,而是在昂扬中若有省思,似身在桃源。这正是李可染的巧思造境,他刻意在本幅中并呈巨山堂堂与幽深桃源的双重景深,在《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激荡昂扬外,又诠释了安宁和乐的世外桃源。两种境界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中,画家对于生活的希冀不再是乌托邦式的憧憬。所以当我们再看白墙黑瓦,应当理解的是,小屋中坐着的并非相忘于江湖的高歌志士,而是欣然快慰的群众面相,是悠然劳作人民风情,在季节的递嬗间依序耕作、收割,在轻盈的秧歌中静度山河的和平岁月。

编辑:张辉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