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新展开幕
0条评论
2015-11-23 09:31:2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策划并主办的展览"非形象"于2015年11月20日在M21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58位华人背景艺术家的67组件绘画、影像及摄影作品。
"非形象"并非仅仅在呈现层面对于形象的反抗,更是对于肩负"情节"的形象的质疑,对于广义的艺术而言,就是在全新历史语境下寻找其他的出路和可能,寻找一种崭新的、陌生的感官经验,寻找与观者的碰撞,而不再如古老的亚里士多德的等级制一样为了完成写实再现,从而推崇情节布置,贬低景观的感知。
在表现内容上,"非形象"对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进行了质疑,瓦解了人们对主题形象的理解。在创作手段上,艺术家更多的是依赖现存的语汇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时代的观察,王功新《硝烟里的山茶》描绘中越战争残酷环境下人的温情。而徐累、孟禄丁、顾黎明1980年代的作品《裂变》、《元态》、《十字》等不但在视觉以及艺术表现语言上进行抽象绘画的探索,在绘画材质等方面也积极进行各种实验,茶、宣纸、药材等材料皆入画,绘画的广度进一步增加。绘画之外,本次展览亦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影像作品。新媒体艺术自出现后,便被用来对既定艺术逻辑进行反叛。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但艺术创作仍未抛弃对"形象"的讨论。张培力《焦距》、《遗言》、《喜悦》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既定认知的瓦解。李永斌录像艺术名作《脸》系列则从对自己形象的表现出发,探索着限制条件下自我审视的可能与形式。
"非形象"展览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彻底将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打破,从而对肩负"情节"的形象提出了质问,试图进一步打开想象与思索空间。艺术创作突破了众多边界,呈现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的开放性。展览也选择了一些表达神秘体验、"非科学"的作品,想象已知知识边界"形象"的徘徊。如郑国谷《脑神经线》完成了从符号学到能量学的转变,汤南南的《铸浪为山》将地理与生命融合,化瞬息为永恒,积细微成博大。
"非形象"试图围绕社会、人文、自然、伦理、心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此同时也注重着艺术形式的推敲。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努力逃脱传统"形式"、"内容"的维度,力图更加遵从人精神世界的真实性。
"非形象"所讨论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可视的"物",而扩展为一种范围更广的观念。"非形象"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不如说是对既定艺术形态的突破。在突破之后便是新艺术形态的建立,正是在这种破坏与重建中,艺术得以形态万千。
"非形象"展览自2015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将持续展出至2016年2月28日。
参展艺术家:
蔡锦、曹斐、陈劭雄、陈轴、龚新如、顾黎明、黄思颖、黄子熹、姜俊、蒋志、金锋、李山、李永斌、梁钜辉、梁铨、林清、刘任、刘月、孟禄丁、仇佳、沈勤、施勇、施政、苏新平、孙逊、谭平、汤南南、汪建伟、汪一、王川、王功新、王令杰+郝经芳、王烁、王轩鹤、魏源、吴鼎、谢南星、幸鑫、徐累、徐若涛、徐坦、徐震、杨福东、杨振中、尹朝阳、袁可如、张恩利、张慧、张培力、张如怡、张晓、张雪瑞、赵半狄、赵一浅、郑国谷、庄辉+旦儿
"非形象"并非仅仅在呈现层面对于形象的反抗,更是对于肩负"情节"的形象的质疑,对于广义的艺术而言,就是在全新历史语境下寻找其他的出路和可能,寻找一种崭新的、陌生的感官经验,寻找与观者的碰撞,而不再如古老的亚里士多德的等级制一样为了完成写实再现,从而推崇情节布置,贬低景观的感知。
在表现内容上,"非形象"对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进行了质疑,瓦解了人们对主题形象的理解。在创作手段上,艺术家更多的是依赖现存的语汇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时代的观察,王功新《硝烟里的山茶》描绘中越战争残酷环境下人的温情。而徐累、孟禄丁、顾黎明1980年代的作品《裂变》、《元态》、《十字》等不但在视觉以及艺术表现语言上进行抽象绘画的探索,在绘画材质等方面也积极进行各种实验,茶、宣纸、药材等材料皆入画,绘画的广度进一步增加。绘画之外,本次展览亦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影像作品。新媒体艺术自出现后,便被用来对既定艺术逻辑进行反叛。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但艺术创作仍未抛弃对"形象"的讨论。张培力《焦距》、《遗言》、《喜悦》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既定认知的瓦解。李永斌录像艺术名作《脸》系列则从对自己形象的表现出发,探索着限制条件下自我审视的可能与形式。
"非形象"展览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彻底将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打破,从而对肩负"情节"的形象提出了质问,试图进一步打开想象与思索空间。艺术创作突破了众多边界,呈现出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的开放性。展览也选择了一些表达神秘体验、"非科学"的作品,想象已知知识边界"形象"的徘徊。如郑国谷《脑神经线》完成了从符号学到能量学的转变,汤南南的《铸浪为山》将地理与生命融合,化瞬息为永恒,积细微成博大。
"非形象"试图围绕社会、人文、自然、伦理、心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此同时也注重着艺术形式的推敲。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努力逃脱传统"形式"、"内容"的维度,力图更加遵从人精神世界的真实性。
"非形象"所讨论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可视的"物",而扩展为一种范围更广的观念。"非形象"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不如说是对既定艺术形态的突破。在突破之后便是新艺术形态的建立,正是在这种破坏与重建中,艺术得以形态万千。
"非形象"展览自2015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将持续展出至2016年2月28日。
参展艺术家:
蔡锦、曹斐、陈劭雄、陈轴、龚新如、顾黎明、黄思颖、黄子熹、姜俊、蒋志、金锋、李山、李永斌、梁钜辉、梁铨、林清、刘任、刘月、孟禄丁、仇佳、沈勤、施勇、施政、苏新平、孙逊、谭平、汤南南、汪建伟、汪一、王川、王功新、王令杰+郝经芳、王烁、王轩鹤、魏源、吴鼎、谢南星、幸鑫、徐累、徐若涛、徐坦、徐震、杨福东、杨振中、尹朝阳、袁可如、张恩利、张慧、张培力、张如怡、张晓、张雪瑞、赵半狄、赵一浅、郑国谷、庄辉+旦儿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