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钟爱尝试新科技的当代艺术家
0条评论
2015-11-26 15:38:59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艺术科技蔡国强迈克尔·曼宁绘画和雕塑都有着古老的文化根源,遍布全球的史前学者就开始了各种实践活动。而摄影与前两种媒介相比则只能算得上是婴儿,不过也有了两个世纪的历史,早在1820年代,那些渴望着新科技的摄影师们就将其带到世人面前。
尽管这些媒介历史长的惊人,一代代的艺术家们构成了巨大的家庭谱系,但当代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师们依然在试图将自己的实践行为推往新极限,将这些历史艺术形式与当今的潮流革新融合,将科技与手工艺结合,这些方式连文艺复兴时期画像师们都无法理解,更别提美索不达米亚的花瓶制作工匠了。
在由Arsty和索斯比共同举办的网络拍卖会上,我们聚集了一组专攻绘画、雕塑和摄影领域的艺术家,他们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潮流特征,同时也没有抛弃原本代表性的媒介精神。该拍卖对公众开放直至10月30日,拍卖作品包括一系列当代代表人物,对作品进行像素化、抽象化和影印,以此来发掘新的创作方式,但又保留画布或照片的完整性。下面就是七位你应当了解的艺术家:
1.佩特拉·科特莱特(Petra Cortight)
PETRA CORTRIGHT (b. 1986) Vampire Masquerade CR-ROM Gamez, 2013, digital painting on aluminum 48by64 in. 121.9 by 162.6 cm" width="700" height="522" align="">
佩特拉·科特莱特借助数码和模拟工具来创作绘画,以此探究网络消费问题。上面的画作完全由电脑在铝面上完成。“这个过程使得艺术家们能够进行无数次修改,直至数码文件被转换成真实作品。”科特莱特过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Youtube、模仿文化基因和家庭录像。
2.伊斯雷尔·伦德(Israel Lund)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ISRAEL LUND (b.1980), Untitled (47), 2013 2013’on the overlap acrylic on canvas 44by34inches" width="700" height="915" align="">
伊斯雷尔·伦德采用丝网工艺、原始画布和刮板技巧来制作像素画图像,让作品看起来如同放大溃变的影印本,但事实上并不是。他对数码环境下的版画复制和绘画很感兴趣,经常采用现代画家们偏爱的CMYK颜色模式。
3.迈克尔·曼宁(Michael Manning)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MICHAEL MANNING (b.1985), Let Her Go, signed and dated 2014 on the overlap acrylic and digital print on canvas each: 48by36 inches" width="700" height="911" align="">
每一份作品开始前,迈克尔·曼宁都会采用电脑程序(触摸面板或PS)演示出油画当中的浸湿过程。当他在画布上完成最终图像后,会添上一层亚克力描边来激发出画作的物理外观特征。曼宁希望借助自己有趣的作品,消除网络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
4.蔡国强(Cai Guo-Qiang)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CAI GUO-QIANG (b.1957) Night Walk, signed, titled and dated 2014 gunpowder on paper. Photo by Lydia Ohl, courtesy Cai Studio" width="700" height="395" align="">
蔡国强很喜欢用火药做实验,进行一些“灼烧”(也就是爆炸),烙印下一幅图像的痕迹,就像上面的作品一样。他的系列作品“蘑菇云世纪:20世纪的项目”(1995——1996年)在美国标志性地点进行了实践操作,他解释道,“描绘代表了当代科技的核能爆炸时的‘脸庞’。”
5.罗伯特·海印肯(Robert Heinecken)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ROBERT HEINECKEN (1931 - 2006) Cybill Shepard/Phone sex, 1992, dye bleach print onfoamcore with wood base 63by18?by14?in. 160 by47by 36.8 cm" width="700" height="934" align="">
罗伯特·海印肯以其非保守、玩世不恭的创作方式二著称。他对与实物一般大小、描绘着流行文化人物的剪贴画感兴趣,也对其他类型的特写摄影和广告感兴趣,试图讽刺藏在背后的消费主义。因此就有了上面的“预言家谢泼德/电话性爱”等作品。
6.帕克·伊托(Parker Ito)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PARKER ITO (b.1986)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Paintings #10), 2012, vinyl over enamel on3M scotchlite 62by46 inches" width="700" height="946" align=""
帕克·伊托作品有什么有趣的事实?他的作品依赖于3M反光材料织物的反射性能,坚持将摄影作为文化。事实上当这些作品被带出美术馆的时候就呈现出了新的形状和模样,并且被转换成了电脑屏幕。“我对网络满怀热情,而研究互联网对传统物体产生的影响,就是我能做到的最诚挚的事情。”
7.马克·弗洛德(Mark Flood)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MARK FLOOD (b. 1957) Apple 6, 2013, archival ink on canvas 115?by90?in. 293.1 by 230.2 cm" width="700" height="896" align="">
马克·弗洛德以其标志绘画著称,将人们熟知的企业身份通过简单的像素化和抽象化,达到不认识的状态。Artsy认为弗洛德是个“恶作剧爱好者”,擅长嘲弄美国文化,但同时也注意到他的作品,比如lace paintings,展示了科技的英勇威力。
尽管这些媒介历史长的惊人,一代代的艺术家们构成了巨大的家庭谱系,但当代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师们依然在试图将自己的实践行为推往新极限,将这些历史艺术形式与当今的潮流革新融合,将科技与手工艺结合,这些方式连文艺复兴时期画像师们都无法理解,更别提美索不达米亚的花瓶制作工匠了。
在由Arsty和索斯比共同举办的网络拍卖会上,我们聚集了一组专攻绘画、雕塑和摄影领域的艺术家,他们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潮流特征,同时也没有抛弃原本代表性的媒介精神。该拍卖对公众开放直至10月30日,拍卖作品包括一系列当代代表人物,对作品进行像素化、抽象化和影印,以此来发掘新的创作方式,但又保留画布或照片的完整性。下面就是七位你应当了解的艺术家:
1.佩特拉·科特莱特(Petra Cortight)
PETRA CORTRIGHT (b. 1986) Vampire Masquerade CR-ROM Gamez, 2013, digital painting on aluminum 48by64 in. 121.9 by 162.6 cm" width="700" height="522" align="">
佩特拉·科特莱特借助数码和模拟工具来创作绘画,以此探究网络消费问题。上面的画作完全由电脑在铝面上完成。“这个过程使得艺术家们能够进行无数次修改,直至数码文件被转换成真实作品。”科特莱特过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Youtube、模仿文化基因和家庭录像。
2.伊斯雷尔·伦德(Israel Lund)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ISRAEL LUND (b.1980), Untitled (47), 2013 2013’on the overlap acrylic on canvas 44by34inches" width="700" height="915" align="">
伊斯雷尔·伦德采用丝网工艺、原始画布和刮板技巧来制作像素画图像,让作品看起来如同放大溃变的影印本,但事实上并不是。他对数码环境下的版画复制和绘画很感兴趣,经常采用现代画家们偏爱的CMYK颜色模式。
3.迈克尔·曼宁(Michael Manning)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MICHAEL MANNING (b.1985), Let Her Go, signed and dated 2014 on the overlap acrylic and digital print on canvas each: 48by36 inches" width="700" height="911" align="">
每一份作品开始前,迈克尔·曼宁都会采用电脑程序(触摸面板或PS)演示出油画当中的浸湿过程。当他在画布上完成最终图像后,会添上一层亚克力描边来激发出画作的物理外观特征。曼宁希望借助自己有趣的作品,消除网络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
4.蔡国强(Cai Guo-Qiang)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CAI GUO-QIANG (b.1957) Night Walk, signed, titled and dated 2014 gunpowder on paper. Photo by Lydia Ohl, courtesy Cai Studio" width="700" height="395" align="">
蔡国强很喜欢用火药做实验,进行一些“灼烧”(也就是爆炸),烙印下一幅图像的痕迹,就像上面的作品一样。他的系列作品“蘑菇云世纪:20世纪的项目”(1995——1996年)在美国标志性地点进行了实践操作,他解释道,“描绘代表了当代科技的核能爆炸时的‘脸庞’。”
5.罗伯特·海印肯(Robert Heinecken)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ROBERT HEINECKEN (1931 - 2006) Cybill Shepard/Phone sex, 1992, dye bleach print onfoamcore with wood base 63by18?by14?in. 160 by47by 36.8 cm" width="700" height="934" align="">
罗伯特·海印肯以其非保守、玩世不恭的创作方式二著称。他对与实物一般大小、描绘着流行文化人物的剪贴画感兴趣,也对其他类型的特写摄影和广告感兴趣,试图讽刺藏在背后的消费主义。因此就有了上面的“预言家谢泼德/电话性爱”等作品。
6.帕克·伊托(Parker Ito)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PARKER ITO (b.1986)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Paintings #10), 2012, vinyl over enamel on3M scotchlite 62by46 inches" width="700" height="946" align=""
帕克·伊托作品有什么有趣的事实?他的作品依赖于3M反光材料织物的反射性能,坚持将摄影作为文化。事实上当这些作品被带出美术馆的时候就呈现出了新的形状和模样,并且被转换成了电脑屏幕。“我对网络满怀热情,而研究互联网对传统物体产生的影响,就是我能做到的最诚挚的事情。”
7.马克·弗洛德(Mark Flood)
<span class='image-component__caption' itemprop=MARK FLOOD (b. 1957) Apple 6, 2013, archival ink on canvas 115?by90?in. 293.1 by 230.2 cm" width="700" height="896" align="">
马克·弗洛德以其标志绘画著称,将人们熟知的企业身份通过简单的像素化和抽象化,达到不认识的状态。Artsy认为弗洛德是个“恶作剧爱好者”,擅长嘲弄美国文化,但同时也注意到他的作品,比如lace paintings,展示了科技的英勇威力。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