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多德:中产阶层将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
0条评论 2015-12-31 10:05:3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行之

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曾任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总监,并早在1999年在伦敦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是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当代文化的策展人之一。
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曾任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总监,并早在1999年在伦敦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是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当代文化的策展人之一。

过去几年,“私人美术馆”成为中国艺术领域颇具热度的话题。伴随着一座座私人美术馆崛起的,是与收藏家品味密切相关的展示空间、学术论坛以及购藏行为,这些因素汇集起来,使得私人藏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5年前,国际知名策展人菲利普·多德在香港艺术博览会期间创办了私人博物馆峰会。之后的5年中,峰会继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如今已经覆盖12个国家的17个城市的私人博物馆。其中包括迈阿密的鲁贝尔家族收藏、洛杉矶的埃尔塞贡多美术馆、伦敦的扎布鲁多维克兹收藏,以及柏林的乌尔布里希特基金会。中国的龙美术馆以及余德耀美术馆也是其成员。

11月末,私人博物馆峰会在上海举办,闭门会议结束后,创始人菲利普·多德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在多德看来,如今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形形色色的故事也曾经或正在美国与英国上演。在他看来,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出现其实是与私有化浪潮相伴生的现象。“但艺术品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将来,收藏家们的私人珍藏可能会重新聚集在一座伟大的公共博物馆中,就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样。”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日报:“将私人博物馆置于当代艺术世界的中心位置,协助其成员确立和认可其角色不只是简单地展示艺术,而在于参与定义我们时代的艺术。”这是全球私人博物馆峰会的宣言,作为发起人,你自己是如何定义“我们时代的艺术”的?

多德:不管是纽约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是英国的泰特,他们更多收藏的是已经被认可的近现代艺术。我们希望当代艺术能够全球化,让中西方的当代艺术可以完成对话,这就需要私人博物馆的参与,让当代艺术更加全球化。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强,别人也会更看重这个国家的艺术。就像19世纪,没有人关注美国的艺术品,但在20世纪,很多人都会关注美国当代艺术。中西之间的影响,不光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现在,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艺术对世界也有着日渐重要的影响力。

日报:峰会的宣言中提到,私人博物馆要“定义我们时代的艺术”。对于私人美术馆来说,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收藏家个人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但资本不是万能的,收藏家个人的看法有时不免有局限性。其实,说到“定义艺术”,留给私人美术馆的课题还有很多。

多德:你应该看过《傲慢与偏见》,里面的宾利先生是个财大气粗的富豪,他收藏了很多艺术品,其实就是要让自己短暂脱离那种“趋利”的生活。对于很多私人博物馆的主人也是一样,一开始他们可能是财大气粗,希望以艺术来装点自己的形象。这样的情况在欧美也曾发生过。但后来,你会发现,如果收藏家的品位很差,博物馆是不可能持久运营的。

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很多柱子上写着捐赠者的名字,这些都曾是了不起的私人藏家。私人美术馆崛起是因为很多藏家或许不相信公立美术馆的品位,但将来艺术品的聚合又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力量边界。

日报:你早在1999年就在伦敦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展,是最早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人之一。最初是什么引起了你对这里艺术现实的关注?

多德: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家初露峥嵘,他们走过了“文革”。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实现了第一次的突破。此外,1998年,布莱尔首相与我一起来到中国时,我就发现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商场让我感到一个时代已经逝去,中产阶层将要兴起,而他们是形塑未来艺术面貌的主流。今天,中国艺术收藏者大都是富豪,但将来,中产阶层会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艺术蓬勃的基础还在于商业的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词更多是拍卖公司在如此称呼,因为它们需要将这一阶段的艺术品做一个商业上的归类。其实从艺术家本身的角度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同时,在西方世界,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做好接受中国艺术的准备,中国艺术家们其实依然在自己的圈子中独自发展。同时,过去曾经在国外获得商业成功的艺术家会否在将来仍然成功、是否会很快被历史淹没,这些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现在,不论是私人美术馆的建设、艺术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中产阶层对艺术的参与,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中国发展的脚步是非常迅速的,中国艺术仅仅用了40年就走完了美国人用120年才走完的道路。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