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人认为,2016艺术市场关键词:抢生货、重流传与讲故事;赵旭谈2015年拍卖市场:萧条中不乏亮点;美术馆上市,是圈钱噱头还是生存突围?……更多内容,尽在99艺术网一周市场资讯推荐。
推荐理由:过去这一年,市场在拍卖、拍品、买家等方面都呈现出两级分化:拍卖行在作品征集上精耕细作,努力挖掘生货、好货;与此同时,收藏家越来越挑剔,他们宁愿跨界掐尖儿,也不买普通作品。2016年,拍卖行将迎来生死之战,也会在这一轮调整中完成转型。2016年的市场依然在调整中,只有那些难得一见的生货,或是流传有序、有故事的作品才会被市场认可。
推荐指数:★★★★★
文章节选:经过这几年的消化,好的作品卖一件少一件,已被藏家收入囊中的藏品轻易不会再出现。未来,那些从未在市场出现过的作品,才会刺激买家购买。2015年的市场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15年,过亿元拍品产生了6件,其中,一件瓷器,一尊佛像,另外四件都是书画。6件作品中,除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潘天寿的《鹰石图》,其他都是生货。不仅亿元拍品,包括拍得比较好的作品都是生货,比如,八大山人《松石草堂图》成交价达到8165万元,为八大山人作品拍卖的第三高价。顾景舟“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一直被业内认定为其巅峰重器,这件作品最终以9200万元成交。在市场调整期,买家气势不足、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迫使拍卖行出现了不少生货。“多数藏家都会持观望的态度,能不买的先不买,只有那些难得一见的生货,才能让大家争抢。”业内人士季涛表示。保利执行董事赵旭也表示上拍作品“60%是生货”,“比如齐白石的册页、傅抱石的《云台山记》等,这是保利十年来生货比例最大的一次”。2016年,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仍冷清,市场势必会在拍品数量、质量上坚持精品原则。为了刺激买家士气,拍卖公司找生货的积极性必然提高,市场变得更理性。
【行业分析】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