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副名画为谁“呐喊”?原来映照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0条评论 2016-03-07 14:11:45 来源:凤凰艺术  
燃烧着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火焰,在炽热的天空下,一个无法分辨是男是女的人站在桥上。他穿着褶皱扭曲的蓝色外套,似乎要淹没在身后奔涌的夹杂着浅绿、靛蓝和深蓝的河流之中,他举起枯瘦的双手放在那光秃并且凹陷如骷髅的头两侧。

他的眼睛瞪得很大,眼底尽是恐惧,发出恐怖的尖叫。远处有两个人站在桥上,峡湾中漂着一艘小船,尽管这些远处情境正常,但整幅图画弥漫着一种让人压抑极其恐惧的感觉。

这幅图,就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这是第二著名的画作,名气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准确的说,这是蒙克一生所创作的《呐喊》的四个版本之一。最早的版本创作于1893年,现保存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国家美术馆中。城市的其他地方——蒙克博物馆保存着蒙克于1910年创作的另一版本,还有一幅1893年的蜡笔画版本。

我想描述的这一版本是1895年的粉彩版本,这幅画依旧保存原始画面,不同于其他四个版本的创作,这是唯一一幅由蒙克亲自手绘边框的作品。2012年,这幅画在拍卖会上打破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经过12分钟的激烈竞价,最终由来自美国的苏富比以1.2亿美元(7500万英镑)的天价拍得这一作品。

\
2012年,1895年的粉彩版作品由纽约的苏富比以约1.2亿美元(7500万英镑)拍得(《呐喊》1895爱德华·蒙克)

曾在展览会是担任馆长的艺术历史学家吉尔·劳埃德(Jill Lloyd)说道:“这四个版本中,最名贵的是存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的油画版本。但粉彩这一版也是很惊人的,这一版本的色彩鲜艳生动,就像是昨天刚刚画好的。在我看来,这是情感最强烈的版本,因为粉彩的画法自由,你可以清晰看到蒙克作画的纹路和轮廓线的改变。粉彩画有着难以置信的色彩填充,生动的画面表现,这些都是无法从油画中感受到的。”

生存的焦虑与痛苦

爱德华·蒙克1863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军医这家,在家里五个孩子中排第二,新美术馆的展览是为探寻蒙克与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前卫的表现派艺术家时代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展览主要展出的是蒙克艺术生涯后期的作品(蒙克死于1944年),但仍然展出了1895年创造的《呐喊》,这幅作品是在蒙克刚到柏林的三年后创作的,也是在柏林蒙克很快就恶名昭著。

在德国疯狂创作的那几年,蒙克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作家,例如他的挚友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在一个名为Black Piglet的酒吧中,蒙克完成了他一生中几个最有名的主要创作,其中包括《吸血鬼》和《圣母玛利亚》。这些作品都是从他的经历中取材构思,半自传系列“生命的饰带”就是将其有关爱、性和死亡的强烈情绪变形以画面喧嚣出来。最早期1893版的《呐喊》就是这一系列22幅作品之一。

\
在德国,蒙克完成了他一生中几个最有名的主要创作,其中包括《吸血鬼》和《圣母玛利亚》。(《吸血鬼》1895 爱德华·蒙克)

1892年,蒙克创作了一幅在《呐喊》之前的先导画作,名为《夕阳下生病的心情,绝望》。画面中血腥的天空、桥上的三个人、蓝绿色的湖以及环境风景都与《呐喊》极其相似。虽然在当时画面风格相当激进,但并没有影响以传统作画方式展现的《呐喊》。《呐喊》是蒙克创作的一大突破,强烈的生存痛苦淹没了早期画作中淡淡忧郁的心情。

在蒙克1892年1月22日的日记中,记录了有关《呐喊》的创作灵感:“我和两位朋友这在人行道上散步,太阳正在落山,我感到一阵忧郁的风吹过,突然云彩如血一般鲜红。我停了下来靠在栏杆上,对死亡感到厌倦,天空红的像鲜血一般越过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们向前继续走着,我站在那里焦虑颤抖,我感到大自然发出的巨大的尖叫。”

《呐喊》中的主角也许是蒙克的自我描绘,姐姐苏菲在他13岁的时候死去。艺术历史家们还提供了另一种蒙克的作画灵感——1889年蒙克曾在世界博览会上看到秘鲁的木乃伊。

在新美术馆中,《呐喊》是参观者在展览中看到的最后一幅画作,原因就像劳埃德说的那样,“这幅画作中的一切都是表现主义的精髓。”

我们都在呐喊

当然,从整个艺术历史进程来看劳埃德是正确的。在展览中,德国艺术家埃里奇·赫克尔的一幅阴森的木版画清晰看出表现派艺术家都受到蒙克的影响:在赫克尔的作品中,一个男人摸着鬓角站在一片令人生畏的荒地,这很明显是受到1895蒙克黑白印刷版的《呐喊》的影响。在20世纪早期,这幅画是蒙克画作中流传最广的一个。

但不仅仅表现派艺术家受到蒙克的影响。《呐喊》还是弗朗西斯·培根画作《尖叫的教皇》的先祖起源。1984年安迪·沃霍尔制作了丝网印刷才得以用明亮惊人的色彩来重塑《呐喊》。

\
《呐喊》还是弗朗西斯·培根画作《尖叫的教皇》的先祖起源。

《呐喊》还是翠西·艾敏最喜欢的“历史”画作:1998年,翠西·艾敏甚至制作了一部影片,她去到挪威的峡谷中并放声大喊整整一分钟。魅力超凡的赛尔维亚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鼓励奥斯陆的居民在公共场所大声尖叫,以此致敬爱德华·蒙克。英国艺术家彼得·多伊格的阴暗画作《回音湖》,画中鬼怪警察抓住自己的头像蒙克作品在展现的那样尖叫。

很显然,《呐喊》最令人惊喜的不是对之后作品的影响,而是其绘画方式超越艺术历史而成为了流行文化的试金石。《呐喊》系列画作也曾不被人们接受,大量的讽刺漫画和讥讽文章才造就了作品如今更加著名,它的成功仅仅凭借作品自身力量,而不是作家。

\
如今《呐喊》在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从辛普森一家到90年代的恐怖经营权的尖叫,还有带着类似画面里的鬼面具的杀手。

人们也许从未听说过爱德华·蒙克,但一定知道《呐喊》,这都归功于无数的资料文献让《呐喊》为人们熟知。几乎随处可见,从辛普森一家到韦斯·克雷文的恐怖经营权的尖叫,受到蒙克画作的启发杀手带的鬼面具。1994年奥斯陆美术馆的一个版本的《呐喊》被盗,十年后,另一版本也相继被盗,只是又增添了画作的恶名。

劳埃德说道:“《呐喊》的普遍存在是由于这幅画很容易画成漫画,而其他作品却不会这样。作为漫画,会削减作品本身的内涵,这就意味着只有你看过这幅画,你就不会忘记:作为视觉概念你可以轻松理解。而且到现在,这幅画已经无处不在:书包上、海报上、杯子上,就连上帝都知道它。”

同时,也很难理解《呐喊》的这种普遍影响力。劳埃德指出,作为图像它是很成功的,因为它清晰标志着西方文化在20世纪的重大转变。劳埃德解释道:“《呐喊》在那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的转折点,它代表着在19世纪,一个人从缓和自己痛苦的现实中挣脱出来:没有上帝,没有传统,没有习俗,只有一个可怜的人在危机时刻面对着他无法理解的世界,只剩恐慌的感觉。”

她补充道:“这听起来很消极,但这就是现代国家。这是我们现代人有别于后文艺复兴历史时期人的关键时刻:这种感觉——我们丢失了自己与世界之间绑定的所有联系。”

编辑:徐啸岚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