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上画条线 就让她一举成名?
0条评论
2016-03-22 14:20:44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范佩
“她真是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得到冠军”;“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令人羞辱的阴沟”、“丢脸的破墙”;“黑色的伤疤”、“一个众所周知的代表着悲伤、耻辱、低级的颜色,一个遮蔽耻辱的洞穴!”1980年,林璎作为耶鲁大学大三学生在众多竞标者中胜出成为越战纪念碑设计者而一举成名,同时饱受争议。
其实可以想见,一场充满争议的战争必然会带来一座充满争议的纪念碑。抛开复杂的政治背景不谈,经历了战争创伤的人们想要的是欢呼和赞颂来抚慰越战伤痛,一座鲜血淋漓的悲伤疤痕简直是"对我们越战经历的一种贬低和侮辱"……那么林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纪念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单从图纸上看,这个设计太简单了:两面光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剖开地表砌成长500英尺的倒“V”型碑身,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个美国的象征性建筑,场所的寓意贴切而深刻。
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然后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消失在大地表面。
墙翼交界处的右侧顶端刻着第一位阵亡战士牺牲的日子,然后碑身上按阵亡时间顺序刻满了57000多名在越战中死去的美国官兵的名字——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再无任何修饰。
然而当你亲临现场,
当缓慢而凝重的通道将你引进历史深处回到战争的源头;
当黑色墙面一面照映出我们的沉思,一面隔离开我们无法介入的遥远的安宁;
名字其实是最好的纪念,
当名字吸引你去触摸,去怀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你关于某人的一切细小回忆;
而当你哭泣,最后在苦痛中沿着碑身前行,却愕然发现黑暗逐渐延伸并消逝,阳光越过黑墙照射在你脸庞……
也许这时你才明白了林璎:“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璎以她的人本情怀最终获得了人们的感谢和敬意。正如《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
虽然这个作品在当年引发了巨大争议,然而今天,在人们心目中该纪念碑已成为衡量其它纪念碑的标准之一,曾经的非议却成为林璎作为艺术家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天才灵感的奠基。
同争议中有人怀疑的“一个自由散漫的嬉皮士艺术青年欲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那般相反,林璎在设计出碑身之后功成身退,转而换观众,准确地说应该是读者(从很多方面来看越战纪念碑都像是一本书)来建构纪念碑的内涵意蕴。
“一座现实主义的雕塑只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我希望创造一座能够触动到每一个人的情感深处的纪念碑。”通过去政治化、极简化形式,纪念碑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开放了自身而入人肺腑。人们在碑前缅怀亲友,在那片静默与沉思的空间里,事实上人们自由创作了纪念碑,成为了越战纪念碑的一部分。
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阅读和触碰的、他们为之感动的并不是林璎设计的纪念碑身,没有意识到碑身作为形式只是纪念碑的半成品,是他们的解读赋予了碑身温度,于有限的艺术形式中传达出无穷的意味……碑身创造了自己的读者,形成了自己的意蕴,而这样一个碑身和读者相互创造中形成的有意味的越战纪念碑才是林璎真正的作品!
相较传统纪念碑令人一览易尽的即目式传达,林璎以一种深文隐蔚式的私语引人入胜,勾引出读者的象外之思,将读者的回忆、伤痛、悔恨、思索融于纪念碑而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人们料想不到的是,当他们于碑前流连不已,他们早已成为林璎的作品;当他们走出黑墙从伤痛中获得生活的启悟,这才是林璎的作品!
回首林璎多年前就艺术与社会的密 切关系为题的演讲,我们从中获悉了她一以贯之的创作初衷:“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 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它们不仅是同时代人之间的一种对话,更将成为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一种对话。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被定义为现实的存在,但我们 完全可以使这种空间上的存在得到时间上的衍生……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 正面影响。”
【其他作品】
The wave field,1995
Eclipsed time,1995
Topologies,1997
Ecliptic
the character of a hill, under glass
American Express Financial Advisors, Client Service Center, Minneapolis, MN, 2002
Input
Garden of Perception,2005
Flutter
Above and Below
Studio Artwork,2007
Pin River-Yangtze,2008
Systematic Landscapes,2009
Recycled Landscapes,2009
PACE LONDON,2013
其实可以想见,一场充满争议的战争必然会带来一座充满争议的纪念碑。抛开复杂的政治背景不谈,经历了战争创伤的人们想要的是欢呼和赞颂来抚慰越战伤痛,一座鲜血淋漓的悲伤疤痕简直是"对我们越战经历的一种贬低和侮辱"……那么林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纪念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单从图纸上看,这个设计太简单了:两面光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剖开地表砌成长500英尺的倒“V”型碑身,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个美国的象征性建筑,场所的寓意贴切而深刻。
墙翼交界处的右侧顶端刻着第一位阵亡战士牺牲的日子,然后碑身上按阵亡时间顺序刻满了57000多名在越战中死去的美国官兵的名字——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再无任何修饰。
然而当你亲临现场,
当缓慢而凝重的通道将你引进历史深处回到战争的源头;
当黑色墙面一面照映出我们的沉思,一面隔离开我们无法介入的遥远的安宁;
名字其实是最好的纪念,
当名字吸引你去触摸,去怀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你关于某人的一切细小回忆;
而当你哭泣,最后在苦痛中沿着碑身前行,却愕然发现黑暗逐渐延伸并消逝,阳光越过黑墙照射在你脸庞……
也许这时你才明白了林璎:“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我在心里作出决定,不对越南战争和围绕它所发生的社会混乱做任何研究。我感到政治的出现会使那些退伍军人,他们的付出和他们的生命黯然失色。我希望创造一座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忘记诸如‘越战究竟是不是一个错误’这类问题的纪念碑。”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璎以她的人本情怀最终获得了人们的感谢和敬意。正如《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
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战友名字前留下供品,包括婴儿时代的照片、军功勋章、啤酒等,尤其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的大量信件。
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
虽然这个作品在当年引发了巨大争议,然而今天,在人们心目中该纪念碑已成为衡量其它纪念碑的标准之一,曾经的非议却成为林璎作为艺术家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天才灵感的奠基。
同争议中有人怀疑的“一个自由散漫的嬉皮士艺术青年欲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那般相反,林璎在设计出碑身之后功成身退,转而换观众,准确地说应该是读者(从很多方面来看越战纪念碑都像是一本书)来建构纪念碑的内涵意蕴。
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阅读和触碰的、他们为之感动的并不是林璎设计的纪念碑身,没有意识到碑身作为形式只是纪念碑的半成品,是他们的解读赋予了碑身温度,于有限的艺术形式中传达出无穷的意味……碑身创造了自己的读者,形成了自己的意蕴,而这样一个碑身和读者相互创造中形成的有意味的越战纪念碑才是林璎真正的作品!
相较传统纪念碑令人一览易尽的即目式传达,林璎以一种深文隐蔚式的私语引人入胜,勾引出读者的象外之思,将读者的回忆、伤痛、悔恨、思索融于纪念碑而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人们料想不到的是,当他们于碑前流连不已,他们早已成为林璎的作品;当他们走出黑墙从伤痛中获得生活的启悟,这才是林璎的作品!
《什么正在消逝》网站截图,2014
继越战纪念碑之后,林璎又分别为民权、女权、印第安人三个主题创作了纪念碑。如今,林璎再次向人们抛出橄榄枝,邀请人们来共同建造“最后一座纪念碑”—— 多媒体、多场域环保主题作品《什么正在消逝》——用以纪念“地球的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她说:“前五次都是因为地壳运动或小行星撞击地球之类的灾难性 事件,而第六次完全是因为人为。”
回首林璎多年前就艺术与社会的密 切关系为题的演讲,我们从中获悉了她一以贯之的创作初衷:“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 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它们不仅是同时代人之间的一种对话,更将成为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一种对话。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被定义为现实的存在,但我们 完全可以使这种空间上的存在得到时间上的衍生……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 正面影响。”
林璎如今作为深绿人士,不仅身当典范,还呼唤人们一同行动起来。同以往一样,她再次以她的作品创造她的读者——而也许,这由读者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这使读者成为作品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其他作品】
民权运动纪念碑,1989
妇女之桌,1993
美国华人博物馆,1997
Groundswell,1993
The wave field,1995
Eclipsed time,1995
Topologies,1997
Ecliptic
Frey Foundation, Grand Rapids, MI, 2001
the character of a hill, under glass
American Express Financial Advisors, Client Service Center, Minneapolis, MN, 2002
Eleven Minute Line, 2004
Input
Ohio University, Athens, OH, 2004
In collaboration with Tan Lin
Garden of Perception,2005
Flutter
Wilkie D. Ferguson, Jr. Federal Courthouse, Miami, FL, 2005
Above and Below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Indianapolis, IN, 2007
Studio Artwork,2007
Pin River-Yangtze,2008
Systematic Landscapes,2009
Bodies of Water,2009
Recycled Landscapes,2009
PACE LONDON,2013
编辑:范佩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