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画家威舍:在不同的层次之中创造空间
0条评论
2016-04-12 14:39:20 来源:新浪收藏
马蒂亚斯·威舍(Matthias Weischer)1995年到2003年就读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因身为‘新莱比锡画派’成员之一而广为人知。新莱比锡画派的画家大约在柏林围墙倒下的十年后开始崭露头角。
马蒂亚斯·威舍的早期作品中描绘了老旧的屋子 内部,还有那些凝固在时间中的工作室。作为观众不禁会疑惑,这些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很想要了解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并且与自己的亲身 经历与旧照片产生联想。Monique Zajfen收藏中的威舍作品不仅是他2006-2007年这一阶段作品中的代表作,也代表了他第二阶段创作的序曲。
2007年,在他参加了意大利罗马的一次 Villa Massimo艺术家驻留计划后,他的作品风格变得更加自由,作品画幅变小,也变得很诗意。画面上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斥了不同的物品,而是集中描绘单独的静 物,例如一段树干,一块布或是一个骷髅头。这一时期他选取的颜色有一种意大利壁画中的怀旧之感。为了继续探寻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威舍还会创作一些大型静 物画作,描绘室内、公园以及花园,但他尽力在去除具象的形象(但其实他的绘画从来不能说是一种完全的抽象作品)。在2011年,他发现并开始创作“纸浆绘 画”,并与德国艺术家Gangolf Ulbricht和美国艺术家Sue Gosin一同研究创作,有时也会将纸浆绘画与丝网印刷等创作方法相结合。这种绘画方式让他每制作一部分都要又快速又谨慎,因为纸张在干掉后会粘合在一起 而无法再做改动,而一幅作品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创作完成。他的作品Booth (2013),就是这种方式创作的。接下来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中接受采访,谈到了他的绘画创作方式和理念。
马蒂亚斯·威舍:我很喜欢将绘画作为一种玩乐的方式,在其中我会尝试很多东西,并且会加入越来越多的颜色。对我来说,我其实是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之中创造了空间。像我工作室墙上挂着的这些作品都有创作时的环境作为背景,我现在在思考怎样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现在我的绘画方式很不一样,因为现在开始走出 工作室,到外面作画和搜集素材,看看什么能和我的绘画创作比较搭配。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一开始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风格,后来描绘空 间,再后来开始在空间中加上家具。在这些风格转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探寻了很多绘画的可能性。我在外面为作品搜集素材,比如这把椅子就 是在外面找到的,我仔细研究了这把椅子的细节,为我的绘画提供灵感。在我的绘画中我并不是要描绘日常的家具,与日常生活和真实空间无关,我想要表达的是一 种更加抽象的景物。例如我将椅子转化成了一种更加抽象化的形象,而不再是一件物品,而是更加视觉化。在绘画中我经常将我们所看到的转化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实物中找寻灵感比画照片更加简单,我能从实 物中了解这件物品怎样使用,然后能更好的将其转化为作品中的图像,相比按照片画来说这是一个更加有机更加自由的过程。就绘画技术上而言,有的人更加喜欢从 照片中得到灵感,觉得这样更加好画,这当然可行,我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创作过程。我也很喜欢在绘画中运用各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如纸浆绘画、丝网印刷 等,可以为我带来新的想法。有时和懂这些创作方式的人一起合作,能够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对话,可以共同探讨艺术理念,也可以共同合作创作作品。
在纸浆绘画中,从白色的底子开始,你需要一张 一张的往上加纸,最后所有的东西融合成了一种材质,而不像是你在基底上把颜色加上去,而是整个作品成了纸张的集合。在创作完成后,纸浆会干,纸张和纸张之 间会粘合在一起,所以你无法再进行改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创作方式,你在创作中注意力需要非常的集中,需要很快的完成一部分,而在完成后又需要等纸浆干, 所以整个的创作过程很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同时创作15到20幅作品的原因,因为我没法等一幅作品完全完成。创作完成一个系列的作品,真的需要很长的 时间,需要时不时的去思考,然后找合适的时间去继续完成下一部分。
我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情感、回忆,其中构建的 空间也很清晰可见。后来我忽然很想把这些因素都去掉,把这些有逻辑的东西都去掉,然后开始尝试和关注其它东西。后来就开始画这些舞台、剧场一样的东西,表 现平面化的二维空间,使我从以往的那些因素中解放了出来。我很喜欢表达这种平面化的二维空间,绘画本身就是二维的,因此我很喜欢画这种二维空间。我发现我 并不是很在意绘画的叙事性,而只是很喜欢观察和画空间。我还很喜欢画我在平常收集的物品,我从中找到绘画的灵感,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形象时就会反复用到, 想要表现出一种充满视觉化的抽象之感。我有时画得作品比较接近抽象,有时又会回去继续画具象的庭院,我游走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但这 是我目前在做的创作。
马蒂亚斯·威舍的早期作品中描绘了老旧的屋子 内部,还有那些凝固在时间中的工作室。作为观众不禁会疑惑,这些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很想要了解这些画面背后的故事,并且与自己的亲身 经历与旧照片产生联想。Monique Zajfen收藏中的威舍作品不仅是他2006-2007年这一阶段作品中的代表作,也代表了他第二阶段创作的序曲。
Sand (Sand), 2015,oil on canvas 12.6 x 16.54 x 1.18 inches
2007年,在他参加了意大利罗马的一次 Villa Massimo艺术家驻留计划后,他的作品风格变得更加自由,作品画幅变小,也变得很诗意。画面上不再像以往一样充斥了不同的物品,而是集中描绘单独的静 物,例如一段树干,一块布或是一个骷髅头。这一时期他选取的颜色有一种意大利壁画中的怀旧之感。为了继续探寻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威舍还会创作一些大型静 物画作,描绘室内、公园以及花园,但他尽力在去除具象的形象(但其实他的绘画从来不能说是一种完全的抽象作品)。在2011年,他发现并开始创作“纸浆绘 画”,并与德国艺术家Gangolf Ulbricht和美国艺术家Sue Gosin一同研究创作,有时也会将纸浆绘画与丝网印刷等创作方法相结合。这种绘画方式让他每制作一部分都要又快速又谨慎,因为纸张在干掉后会粘合在一起 而无法再做改动,而一幅作品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创作完成。他的作品Booth (2013),就是这种方式创作的。接下来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中接受采访,谈到了他的绘画创作方式和理念。
马蒂亚斯·威舍:我很喜欢将绘画作为一种玩乐的方式,在其中我会尝试很多东西,并且会加入越来越多的颜色。对我来说,我其实是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之中创造了空间。像我工作室墙上挂着的这些作品都有创作时的环境作为背景,我现在在思考怎样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Fries (Frieze), 2015,oil on canvas,19.69 x 25.98 x 1.18 inches
现在我的绘画方式很不一样,因为现在开始走出 工作室,到外面作画和搜集素材,看看什么能和我的绘画创作比较搭配。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一开始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风格,后来描绘空 间,再后来开始在空间中加上家具。在这些风格转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探寻了很多绘画的可能性。我在外面为作品搜集素材,比如这把椅子就 是在外面找到的,我仔细研究了这把椅子的细节,为我的绘画提供灵感。在我的绘画中我并不是要描绘日常的家具,与日常生活和真实空间无关,我想要表达的是一 种更加抽象的景物。例如我将椅子转化成了一种更加抽象化的形象,而不再是一件物品,而是更加视觉化。在绘画中我经常将我们所看到的转化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实物中找寻灵感比画照片更加简单,我能从实 物中了解这件物品怎样使用,然后能更好的将其转化为作品中的图像,相比按照片画来说这是一个更加有机更加自由的过程。就绘画技术上而言,有的人更加喜欢从 照片中得到灵感,觉得这样更加好画,这当然可行,我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创作过程。我也很喜欢在绘画中运用各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如纸浆绘画、丝网印刷 等,可以为我带来新的想法。有时和懂这些创作方式的人一起合作,能够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对话,可以共同探讨艺术理念,也可以共同合作创作作品。
Egyptian Room 2001 Oil on Canvas 220 x 220cm
在纸浆绘画中,从白色的底子开始,你需要一张 一张的往上加纸,最后所有的东西融合成了一种材质,而不像是你在基底上把颜色加上去,而是整个作品成了纸张的集合。在创作完成后,纸浆会干,纸张和纸张之 间会粘合在一起,所以你无法再进行改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创作方式,你在创作中注意力需要非常的集中,需要很快的完成一部分,而在完成后又需要等纸浆干, 所以整个的创作过程很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同时创作15到20幅作品的原因,因为我没法等一幅作品完全完成。创作完成一个系列的作品,真的需要很长的 时间,需要时不时的去思考,然后找合适的时间去继续完成下一部分。
我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情感、回忆,其中构建的 空间也很清晰可见。后来我忽然很想把这些因素都去掉,把这些有逻辑的东西都去掉,然后开始尝试和关注其它东西。后来就开始画这些舞台、剧场一样的东西,表 现平面化的二维空间,使我从以往的那些因素中解放了出来。我很喜欢表达这种平面化的二维空间,绘画本身就是二维的,因此我很喜欢画这种二维空间。我发现我 并不是很在意绘画的叙事性,而只是很喜欢观察和画空间。我还很喜欢画我在平常收集的物品,我从中找到绘画的灵感,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形象时就会反复用到, 想要表现出一种充满视觉化的抽象之感。我有时画得作品比较接近抽象,有时又会回去继续画具象的庭院,我游走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但这 是我目前在做的创作。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