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由一个木箱子引发的展览
0条评论
2016-04-14 15:36:1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大
在方力钧中学时代的艺术启蒙老师郑今东印象里,方力钧性格内向早熟,素描却十分灵活:“还是一名雨季少年。他的笑是两个嘴角向上挑,给人一种滑稽的亲切感。”现今,已过了“知天命”的方力钧,从当年的“小方”慢慢地长成了现在的“老方”,而从始至终不变的是他的“光头泼皮”的叛逆形象。
近期,方力钧手稿研究展在合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方力钧从1977年到2016年创作的200多件手稿作品,策展人鲁虹说道,展览主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在很大程度上都包含着艺术家的“叛逆”。
“天上”掉下来个木箱子
方力钧本次手稿展中各个时期的手稿之全面,让批评家王端廷打趣道: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将来要成名的,所以他把最早的作品都能够留下来。这是他想成功的一个证明,他从小就想到将来要成功,这些东西会成为自己的光荣历史和档案。
方力钧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红太阳》,15.3×23cm,1975年
其实,在刚启动这个文献展的时候,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手稿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方力钧一直以为早期的那些手稿都丢了。直到有一天,方力钧的哥哥来到他工作室,手里提着一个木箱子,打开箱子,里面至少有2000多件的手稿,这些手稿是方力钧从最开始学画画到随后十年左右的几乎所有的作品,方力钧说道:“拿到了那些素描,什么时候画的、是在什么条件下画的、在哪儿画的,这些记忆全都蹦出来了,一下子就把那段时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把那一段的记忆补上了”。所以,展出的手稿如此之全,并且还能让方力钧重拾起那段遥远的记忆,这些,多亏了他的哥哥。
手稿就是艺术家的“内裤”
这次展览展出的是方力钧的手稿,那么首先,什么才是艺术家的手稿?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家舒可文质疑,是不是艺术家拉出的“屎”都可以定义为手稿?在她看来,我们应暂且把它都叫做“资料”,你如何赋予资料以意义?如果没有赋予它意义,它就不能作为手稿,它仅仅是是碎纸片,但是,如果能赋予它意义,它就可以作为手稿。而批评家皮道坚认为手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方力钧在围绕创作时画的一系列手稿是可以作为研究作品发展、研究图像生成的实物,是具有充分文献意义的手稿;而艺术家早期习作、生活日记、信手涂画这些能够呈现艺术家成长、生活、工作轨迹的记录,都可以当作手稿来看,作为研究艺术家个人美术史的基础资料。
速写习作,纸本,21×15cm,1984
草图,纸本,9.5x9.5cm,1989
与艺术家最终的作品相比,手稿会显得更生动些,也能够表达艺术家创作时的第一想法。批评家孙振华这样比喻“手稿”:“手稿就是艺术家的‘内裤’,它在产生之初并不是打算给公众看的。我们经常说‘语言是用来掩饰思想的’,其实也可以说,作品是用来掩饰艺术家思想的”。
如今的回归,“老了嘛”
说到“回归”,就会有之前的“出走”,对于早期的作品风格比较西化的说法,方力钧这样说:“年轻的时候看到的少,选择的余地就小,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看到的越来越多,然后你就会想找到更贴近自己的解决方案。”
纵观近些年方力钧的展览,不难看出,他时不时走进大学做起了文献展览。截至目前,他已走进了十几所大学了,并且,在2016年的下半年的计划中,还会再走进三所大学中去做文献展览,只因他觉得:当我们过于追求市场的时候,我觉得好像离我们当初的愿望有点遥远了。
而近些年方力钧的创作媒介向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回归,作画方式主要是白描,有时会在此基础上染色。其中,作品中很多图像的来源都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对此他说道:“现在的这段时间,‘朋友’的这种身份变得非常重要了,人年龄大了,老了嘛,就会念旧。”
三哥李津像
2013秋,纸本水墨,37x43cm,2013
“高贵的玩世不恭”
黄立平谈到的这种“高尚的严肃性”,换成另一种说法就是,方力钧玩的是这一种“高贵的玩世不恭”,这种“玩世不恭”具有精神性,不低俗。而有学者也用“高贵的玩世不恭”评价过王小波,他的文章用词淫秽,但却掩盖不了他清洁的思想。开幕式后的第三天便是作家王小波的逝世十九周年的日子,手机屏已被纪念王小波的文章塞满。方力钧与王小波都生于六十年代初,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荒谬与封闭,他们深知很多崇高的地方是被人蒙骗的、令人糊涂的。而他们的态度是对于世界上的一些事情采用了开玩笑以及黑色幽默来面对。王小波说,人不一定为了什么目的活着,我们可以去干些没有目的的事情,只为了好玩。在这点上来讲,他跟方力钧的感觉不谋而合,只不过,一个用文字抒发,一个则用画笔抒发。
近六年新手稿欣赏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