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桃源图》 (资料图)
面对今人造古画的泛滥,2001年林逸鹏以“废纸论”当头棒喝。而当下的情况呢?恐怕并没有改变多少,“废纸”依然按尺计价,甚至变得更加值钱。
作为画种与媒材的中国画,工具材料可以传统,但画风应与时代有关,石涛就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史上屡有开新境的“复古”运动,该方式亦称托古改制、借古开今,但似乎并不包括时人临仿古画的“新冲头”,更不包括时风流俗所及山寨式的新工笔画、仿黄宾虹的“展览体”。而陈传席先生主张“笔墨当随古代”,自是另有深意。
尽管临习性甚至山寨式的传统作品也有艺术价值,但无法与原创相比。退休老干部、普通爱好者及少年宫小朋友,最喜欢这样画,而有些专业画家也这样。正如大家都喜欢如卡拉OK,这样的作品我称之为卡拉OK式中国画。可问题是:从未见过有人在歌厅随便K首歌就制成光盘出版发售,但卡拉OK式地画点梅兰竹菊出手的画家还真不少。这种画为何会盛行?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以古为尚”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今人对现实不满,结论多半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通俗点即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书法要取法魏晋,甚至上溯商周秦汉,展厅就常见新造竹简、汉碑拓片形式的书作。你要是说专学今之某家,都不好意思在圈子里混。而中国画的题材,大家有意无意地喜欢从传统一路走来的四君子、仕女罗汉等题材,如果能画出陈老莲的高古气息,就太有才了。
二,回避现实是不少画家的主动选择。这里,有受古圣先贤隐逸思想影响及个人性格所好等原因,更有面对现实的无奈。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一连串的启蒙、革命、建设与服务等主题,中国画创作主动关心现实甚至引导时势,成就很大教训也多。不少画家厌倦了为人作嫁式的创作模式,重新审视被“革命”过的中国画,加之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在旧图式中找到某些精神契合点创作,可以回避现实悠游其中。与其挖空心思地媚俗或批判,倒不如在故纸堆中乐得安稳。
三,与画家的才气和功力不够有关。无古不成今,中国画创新多半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师自我”,而研习传统技法与审美是必须的。很多画家都认可李可染对待传统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多半想在创作上弄点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有时苦于传统的魅力与压力、求画者的爱好等因素,加之缺乏才气与勇气,一辈子也就只能故纸堆里卡拉OK了。
四,与画家的创新思维堕落有关。今之艺术市场还不错,无论是大画家小画家,只要愿意向市场靠,以作品换点银子还是有机会的。某些工笔人物画及革命题材画家,曾严肃地创作过一些探索性的作品,也赢得了业界地位。但画这些累啊,好不容易画几张大画有的被收藏了,剩下的卖掉也心有不甘,而主题性太强的作品也未必有市场。这怎么办?那就重新捡拾传统结合自己的笔墨特点画点梅兰竹菊呗!就从个字点、介字点画竹与“一笔长、二笔短,三笔交凤眼”画兰开始吧!因为有名气,自然不缺市场。并不能说这类卡拉OK式的作品就没有艺术价值也不能卖,但有多少水平就难说了,能赶超古人吗?而有的画家擅长趋利避害,甚至比俗人还俗地忙着捞钱捞名,忽视了没有艺术创新的责任感。
无疑,卡拉OK式的中国画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羁绊,其存在当然还有各种原因。传统积淀深厚的中国画,其创新也确实难能可贵。现在的古玩市场,一些如月份牌、红宝书、连环画等并不久远的物品大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它曾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而近现代的中国画也类似,人物画不用说,山水和花鸟画只要结合点时势,就成就了傅抱石、石鲁、李可染、关山月等名家,而溥儒那样的传统很深的画家似乎生错了时代。
近年来的中国画,天价为什么老是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等几位呢?道理也简单,他们都能独当一面。比如张大千的泼彩与傅抱石的革命诗意画,被认为是开山水新风的代表。这不,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桃源图》,在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一不小心就以2.7亿港元创新高了。他的临仿作品也贵,但无法达到这样的天价,这是为什么呢?
载《书法报·书画艺术》2016年第18期第5版“言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