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方物”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6-06-03 22:46:50 作者:99艺术网上海站
2016年6月3日下午,李淜与陶大珉的双个展“万静方物”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主空间(SPSI Art Museum) 开幕。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鲍栋策划,以静物画为线索,通过两位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作品,开展了一场深度的学术对话。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鲍栋

论坛现场
对于选择“静物”这一线索,策展人鲍栋说:“静物画在17世纪初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与宗教及历史无关,即与公共性无关的题材,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画类。在静物画中,艺术家得以进入世俗生活与私人空间里的日常状态,把注意力逐渐家集中在技法与手法上。因此静物画中,艺术往往在意的是绘画本体,而不太关心题材的含义与象征价值。实际上,静物画最终成为了一种画室主题,一种外延意义近乎为零因而便于呈现纯粹形式的惯例,尤其是在现代主义绘画中,从塞尚到立体主义,静物画完全是一种形式实验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静物代表着一种非介入。





展览现场
从展览展出的作品来看,李淜、陶大珉的作品都有着不可复归的物象灵韵,无论是风景或是其它,一切对象都逐渐剥离了外在环境,成为无语境的孤立‘静物’。画面中被凝视而存在的纯粹的物,逐步被转化为视觉上的确实性,被描绘的事物在画面之中逐步被置换成了另一种关系。

李淜 《黑暗的蜜-6》
60x80cm 布面油彩

李淜 《铅笔》
30x80cm 布面油彩

李淜 《驯-27》
150x230cm 布面油彩

李淜 《主席台-4》
15x42cm 布面油彩
对于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鲍栋说:“他们选择普通的事物,或者使用不完整的构图、非典型的状态去减弱事物的特征,他们也简化造型塑造、缩窄色域、压缩空间层次,他们是在努力降低题材自身的意义强度及降低形象的诱惑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观看的复数性,使用类似剪辑的方式来耗散事物,把观众带入物的细节中去,把事物变成物质,及至笔触与颜料。在这些细节上,绘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物,一种不需要外部意义的自为存在。”而艺术家李淜则认为,他的创作是一种左右摇摆的过程,在个人经验与社会介入之间,将物逐渐下降。而陶大珉则在物象的复述中,将自身与物之间的关系根植于存在痕迹之中。

陶大珉 《包裹》
50×40cm 布面丙烯 2016

陶大珉 《无字之书Ⅱ》
40×30cm 布面丙烯 油彩 2016

陶大珉 《白色Ⅲ》
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6

陶大珉 《垫脚之书》
40×30cm 布面丙烯 油彩 2016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鲍栋

论坛现场
对于选择“静物”这一线索,策展人鲍栋说:“静物画在17世纪初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与宗教及历史无关,即与公共性无关的题材,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画类。在静物画中,艺术家得以进入世俗生活与私人空间里的日常状态,把注意力逐渐家集中在技法与手法上。因此静物画中,艺术往往在意的是绘画本体,而不太关心题材的含义与象征价值。实际上,静物画最终成为了一种画室主题,一种外延意义近乎为零因而便于呈现纯粹形式的惯例,尤其是在现代主义绘画中,从塞尚到立体主义,静物画完全是一种形式实验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静物代表着一种非介入。





展览现场
从展览展出的作品来看,李淜、陶大珉的作品都有着不可复归的物象灵韵,无论是风景或是其它,一切对象都逐渐剥离了外在环境,成为无语境的孤立‘静物’。画面中被凝视而存在的纯粹的物,逐步被转化为视觉上的确实性,被描绘的事物在画面之中逐步被置换成了另一种关系。

李淜 《黑暗的蜜-6》
60x80cm 布面油彩

李淜 《铅笔》
30x80cm 布面油彩

李淜 《驯-27》
150x230cm 布面油彩

李淜 《主席台-4》
15x42cm 布面油彩
对于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鲍栋说:“他们选择普通的事物,或者使用不完整的构图、非典型的状态去减弱事物的特征,他们也简化造型塑造、缩窄色域、压缩空间层次,他们是在努力降低题材自身的意义强度及降低形象的诱惑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观看的复数性,使用类似剪辑的方式来耗散事物,把观众带入物的细节中去,把事物变成物质,及至笔触与颜料。在这些细节上,绘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物,一种不需要外部意义的自为存在。”而艺术家李淜则认为,他的创作是一种左右摇摆的过程,在个人经验与社会介入之间,将物逐渐下降。而陶大珉则在物象的复述中,将自身与物之间的关系根植于存在痕迹之中。

陶大珉 《包裹》
50×40cm 布面丙烯 2016

陶大珉 《无字之书Ⅱ》
40×30cm 布面丙烯 油彩 2016

陶大珉 《白色Ⅲ》
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6

陶大珉 《垫脚之书》
40×30cm 布面丙烯 油彩 2016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