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快讯】2016北京匡时春拍“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总成交额为4.523亿元 李可染《革命圣地韶山》拔得头筹
0条评论
2016-06-06 22:50:3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大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现场图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现场图
2016年6月6日晚,2016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举槌。该专场拍品荟萃了任伯年、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的重要作品,无不经过多次出版著录,具有明晰的来源和传承脉络。本专场共计71件拍品,成交61件拍品,专场总成交额为4.523亿元,成交率为85.9%。
专场综述
该专场首先过千万的拍品是张大千的《关仝太乙观泉图》,该作品作于1947年画家盛年,早年为上海大风堂书画会会长、上海市政府经济顾问顾翼先生旧藏。现场以3200万元起拍,3500万元落槌,4025万元成交;专场的封面作品李可染《革命圣地韶山》 以3500万元起拍后迅速攀升至6000万元,而后又胶着至7000万元,最终以8395万元成交,成为本场排行榜的状元;《侧耳含情披月影》是傅抱石寓居重庆金刚坡时所作,该拍品以1600万元起拍,终以2600万元落槌,2990万元成交;而傅抱石的另一件作品,1945年所作的《秋山策杖》现场以1300万元起拍,1700万元落槌,1955万元成交,同样表现出色。
“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 TOP 5
TOP 1 :
李可染 《革命圣地韶山》 估价:4000至6000万元 成交价:8395万元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圣地山水画』是指在中国画的领域内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画作品。而此幅《韶山》可谓是李可染在该类题材上创作的一幅切合时事并准确反映时代风貌的大作品。
据画款识,《韶山》——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是李可染大师於1971年在湖北丹江所作。在此以前,60年代初,毛泽东诗词山水画系列。曾出自可染大手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至今,价值连城,以其艺术生命力的高强力度,震惊四海。而画革命圣地,《韶山》该是可染一生所作山水画中第一幅。仅此一点,足以引起长长一段历史的记忆。
TOP 2 :
张大千 《关仝太乙观泉图》 估价:3500至4500万元 成交价:4025万元
该作品为张大千在1947年所作仿关仝山水,从画面上看,既有对关仝山水纯正追求,又融入了个性的变化意识。画作对树的变形处理,以披麻皴表现山石凹凸起伏的结构和肌理效果,都延续着关仝之面貌,强化笔墨意趣的表现,自题“关仝太乙观泉图”。此年被公认为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此时的张大千已经经过了敦煌壁画的洗礼,又已饱览历代名迹,直窥宋元堂奥。傅申先生提及1946年大千曾获刘道士《湖山清晓图》一轴,反复临摹,用力甚深。画风是张大千先生传统一路的代表,画水之法尤为特别,用笔精细,设色清润,泉流溪水勾勒一丝不苟,夹叶树枝笔笔精到。
TOP 3 :
傅抱石 《侧耳含情披月影》 估价:1800至2500万元 成交价:2990万元
《侧耳含情披月影》是傅抱石寓居重庆金刚坡时所作。画中两仕女席地对坐,右女擘阮或兼吟唱,左女则侧身倾听,眼神望向画外,仿佛已神游千里。二女前方一红方茶垫,上置一小酒壶,似兴致所至,以酒助兴。二女身着古服,一敷色淡雅,以较为细挺的线条描绘,一用色更为沉着,笔墨更为写意。伴随清音,让人感受到清扬幽雅之韵味。二女置身于芭蕉林中,远处蕉叶树影都以散锋点掇而出,层层渲染皴擦,呈现出丰富的浓淡、干湿变化,整幅背景也经过淡色渲染,仅在右上角蕉叶水墨氤氲之中留出一轮淡月,表明了此是月夜之境。月华清晖之下,偏冷的色调衬出仕女粉色衣袂,浓密之中顿觉轻快,幽静之中透出些许柔美,画境充满诗意。
TOP 4 :
傅抱石 《秋山策杖》 估价:1500至1800万元 成交价:1955万元
在金刚坡的后期“抱石皴”逐渐发展成熟,长期以来,金刚坡一直被视为傅抱石的艺术圣地,金刚坡时期的作品也被视为傅抱石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秋山策杖》作于1945年,是金刚坡后期的作品,处理极为精到。正如画面上傅抱石的一方章所述,乃“踪迹大化”之作。画面为极窄长条的立轴形式,采用坡岸石边高士远游,远山耸峙之传统图式。前景中以浓墨绘坡石入景,由留白的水岸过度到中景坡渚上,坡渚的表现又以如山体般的方式画出,山林之中,高士策杖缓缓穿行,前方童子,驮行囊回望。中景由云雾缭绕中掩映着的树林逐渐过度到远方雄奇的山峦。画家以散锋恣意描绘远山,以气取势,又将水、墨、色三者密切结合,泼墨挥洒,表现树木的变化多姿,一气呵成。
TOP 5 :
潘天寿 《红荷》 估价:800至1200万元 成交价:1610万元
此幅雅静而非雅致小巧,在构图上,墨叶为辅,而花为朱。这样的特别营造显然将荷叶视为 “不见”的物化载体,而荷瓣则是与花光相映成趣。大片的墨叶占据画面底端,形成往左下方发散开来的大面积布黑;一朵荷花从墨叶亭亭玉立。满幅皆是大大小小的三角觚,无论是留白、还是黑实之处,形成主调明确、富有节奏感,此作如其自谓,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雅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的有机组合。甚至连荷花的盏瓣亦是由不同的尖尖角(天然的三角觚)组成。这一“三角觚”的美学原理,与黄宾虹的“不齐弧三角”理论如出一辙,然而在实践上,潘显然要比黄执行得更为彻底些。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