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期我们分享了一部分收藏人士的成功案例,其实,要想进入艺术品收藏,还是需要一定法则的。艺术投资与股市相似之处在于,贪心者慎入,愈贪愈赔,如若对艺术品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者,还请谨慎涉足这一被归入passion investment(激情投资)的品类,因为好之者乐之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君若不信?且将目光投向有数百年收藏历史的西方,咱们共同来看看,近百年后,一幅高更的油画升值了近300万倍(根据黄金价格比较得出),堪称收藏界的一大传奇,而这幅作品不过是施戴赫林收藏瑰宝的冰山一角,老施戴赫林对印象派的敏锐眼光和绝佳的收藏时机为孙辈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品类的国际藏家翘楚,艺术收藏如何成为一种极富魅力的家族财富传承方式,在好之乐之且所费不巨中赚得盆满钵满:
1
上涨初期入手:施戴赫林于1917年开始收藏包括高更、梵高、塞尚、毕加索、莫奈、马奈等艺术大师的重要作品,亲手创立了20世纪最为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今天来看,这一收藏时机完美如上帝的杰作(甚至比洛克菲勒家族收藏印象派早了近二十年;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时值“一战”,艺术品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大大优于标准普尔,是一种便于携带的重要财富);然而在1905年之前,印象派的作品十分廉价,早期买家频频拿这些画去拍卖,让藏家觉得这些画并不安全,在莫奈最艰难的时期,他曾以50法郎出售画作; 随后五十年间,得益于玛丽·卡萨特这些资助人的推介,许多美国藏家开始收藏印象派,包括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在内的犹太家族也大量收藏印象派作品;直至70年代,印象派的杰作已经能与古典绘画大师的价格比肩;90年代的艺术市场,100幅最贵的画中有92幅是印象派和现代派作品。
施戴赫林家族收藏之一
《维克多·肖克的肖像》 塞尚
施戴赫林家族收藏之一
《女子肖像》 马奈
2
不要转手太快:不单是高更这幅作品,天价艺术品往往在面市前被长期“雪藏”,如2004年以1.041亿美元刷新艺术拍卖最高价的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是美国大使惠特尼在1950年用3万美元购得。与股票市场不同,艺术市场有其自己的准则——青睐许久不曾面市的作品,如老佳士得向客户宣称的格言:“五年收回成本,十年翻上一番,之后就会赚上好几倍。”
《拿烟斗的男孩》 毕加索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梅建平和摩西教授根据9900次重复交易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买卖艺术品的风险将会降低,收藏艺术品达到25至50年的买家赚到的钱最多。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艺术投资基金之一熊皮的退出时间是十年。
尽管在诸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市场大涨中,投机者通过迅速倒卖印象派、现代派以及当代艺术赚了钱,但资深艺术顾问时时告诫,在艺术市场上迅速牟利并不是常态,以此为目的往往是一种错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投资者的惨淡收场正好是前车之鉴。
3
进驻博物馆“圣殿”:有一点可能会被许多读者忽视,在高更这幅作品出售之前,已经被租借给巴塞尔美术馆展出将近50年,后者对失去这件镇馆之宝深感痛惜。
“博物馆级品质”一直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专家十分心仪的关键词,艺术家的身价会因为知名博物馆收藏或展览其作品而上涨,博物馆犹如圣殿为艺术品提供了具有公信力的背书,以及向公众展示的机会,即便是知名艺术家,也以此为至高殊荣。
施戴赫林的藏品中就缔造了这一收藏佳话,1967年,巴塞尔市民选举同意向施戴赫林购买两幅毕加索作品,毕加索为此欣喜地捐出四件作品以回馈巴塞尔市民,尽管彼时毕加索已经成为最被市场认可的20世纪艺术家。
老施戴赫林之孙、前苏富比高管鲁迪
2006年泰特董事会通过提议,在2008年展出彼得·多伊格的作品,随后苏富比很快向大藏家查尔斯·萨奇征集了七幅多伊格作品。
老施戴赫林之孙、前苏富比高管鲁迪自然深谙此道,1940-1950年代间,老施戴赫林的儿子彼得将家族的核心收藏长期租给巴塞尔博物馆,鲁迪借着巴塞尔博物馆维修闭馆的契机将部分收藏(18幅作品)收回,“尽管我在努力经营家产,然而其中的90%都是免费在美术馆展出的画作。这并不是健康的财务风险分散方式,”他向《纽约时报》解释道,“对于我来说,它们代表了家族历史和艺术。但它们同时也是财务保障和投资。”
编辑: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