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古疁今韵”2016年嘉定区非遗主题摄影展开幕
0条评论
2016-06-11 16:33:2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开幕式现场
为迎接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由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嘉定新城管理委员会、嘉定区马陆镇人民政府主办,嘉定区文化馆、嘉定新城(马陆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承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古疁今韵”2016年嘉定区非遗主题摄影展暨嘉源海艺术中心非遗展示月活动于6月11日在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上海嘉源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国伟
此次展览从“今怀古韵2016年嘉定区摄影大赛”征集的近千幅作品中精选了55件优秀摄影作品,并现场展示了马陆篾竹、嘉定竹刻等非遗项目。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
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 姚强
嘉定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马陆篾竹为例,其编织技艺源于明末清初,传承300多年,能工巧匠辈出,编织的篾竹制品从最初单一的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兼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制品。上世纪80年代马陆竹器厂生产的竹制品供不应求,一度远销意大利、瑞典等国家并作为国际交往中的馈赠礼品。2007年,马陆篾竹编织被确认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杨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马陆篾竹也陷入发展困境。一方面随着大量塑料用品进入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竹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一件普通的竹器制作需要经过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花费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好几天;加之竹器制品价格低廉,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让随着从事竹篾编织的人越来越少。
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闫加伟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以马陆篾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嘉定新城(马陆镇)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新路径,通过激活社会资源、统筹多方力量、推动教研融合,拓展非遗传承路径。
展览现场
一是给非遗项目“雪中送炭”。 支持文化企业——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成立“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有重点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非遗文化,设立马陆篾竹编织培训班和雕版、刺绣、玉雕、草编、银饰五个工作室,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领衔教学。以非遗项目传承为基础,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建,为马陆篾竹编织等非遗项目的创新设计提供艺术指导,使传统工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
二是为非遗项目“广开门路”。马陆篾竹编织培训班由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三方合作设立,从传承人、传统技艺、创新设计,到培训场地、活动经费等一一落实保障,全力推动马陆篾竹编织走向传承创新之路。同时组织开展各类马陆篾竹编织展示、观摩活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逐步提升社会对马陆非遗项目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展览现场
三是让非遗项目“青黄相接”。一方面在有篾竹村美誉的众芳社区,成立薛其华(马陆篾竹传承人)篾竹编织工作室,挖掘培养非遗传承人,积累保存篾竹作品。另一方面,在马陆小学等通过遴选符合条件的学校挂牌成立“马陆篾竹非遗传习基地”,通过与艺源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薛其华篾竹编织工作室共建,形成非遗传习后继有人的格局。
展览现场
马陆篾竹的辉煌、困境与重生是嘉定保护、传承、创新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教研融合,到目前为止,嘉定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十一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四项,市级项目七项,区级项目十项;确定了二十六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一名,市级传承人八名,区级传承人十七名。
编辑:王乾龙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