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塞·万徒勒里,毛泽东时代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拉美艺术家
0条评论
2016-07-01 17:22:49 来源:99艺术网
中国的老朋友——何塞·万徒勒里

拉美艺术家何塞·万徒勒里
何塞·万徒勒里于1924 年3 月25 日生于智利圣地亚哥。14 岁入智利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在智利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壁画创作。50年代他曾在华生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结识了齐白石等著名中国艺术家。1973年,何塞·万徒勒里在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是首个在此展出作品的国外艺术家。

万徒勒里和中国的学生们

万徒勒里与艾青、齐白石和肖三先生
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多次应邀访华,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亲切会见。1953年,他作为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副秘书长常驻北京,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做过许多有益工作。同年,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和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等智利政治、文化界名人共同创办了拉美地区第一个对华友好组织——智中文协,为两国1970年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
40件作品亮相央美美术馆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6年7月1日,中拉交流年框架下“拉美大师系列展览”之“何塞·万徒勒里作品展”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此次来华巡展由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智利)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共同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何塞·万徒勒里40件作品,包括于1954年至1988年期间在智利和瑞士创作的25幅绘画,以及1954年至1965年在中国创作的15幅素描、水彩和版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致辞
何塞·万徒勒里一生致力于将人性、社会和大众价值通过各种媒介表现出来:壁画、彩绘玻璃、绘画、雕刻、插画、海报和舞台布景等。他的作品受到智利传统艺术的影响,线条笔触大开大阖又细腻精致,蕴含着艺术家在拉丁美洲艺术运动中所创造的“现实表现主义”所焕发的奇异活力。

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阁下发言
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阁下总体性回顾了何塞·万徒勒里的艺术生涯,说道,今年是中拉建交95周年,何塞·万徒勒里作为拉美最重要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能够再次回到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实属难得。何塞·万徒勒里从小就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不到二十岁就已经与当时拉美地区的艺术大师共同作画,二十岁后,为寻求创作更广阔的视野,去到了拉美地区以外各地进行绘画、采风,之后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关注的视角一直与人民、社会息息相关。
作品始终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状况和阶级差异
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普通民众生活状况和阶级差异的浓厚兴趣,多数是反映智利人民在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的痛苦呻吟和奋起反抗,争取自由和土地的战斗呼声。作为其政治信仰的独特表现,他致力于创造一种贴近人民的风格,表现和颂扬拉美土著人的面孔,突出其形体的壮观。正如他本人说的,艺术创作是我们的物质、意念和斗争方式。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副主席马尔瓦·卡斯蒂洛·万徒勒里女士发言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副主席马尔瓦·卡斯蒂洛·万徒勒里女士在开幕式中说道,他是毛泽东时代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拉美艺术家,也是周恩来的朋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大众,每个民族都有绵延的希望之河,所以他的绘画展示了自然、历史,最重要描绘了拉美人民抗击不平等事物的斗争。而他不断地反映了智利的现实,也因为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自由地去表现当时社会的历史现状。
艺术创作受到中国艺术传统的影响
何塞·万徒勒里擅长壁画、丙烯画和版画。1952年起,他多次往来于拉美、欧洲和中国之间,并从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各种造型艺术中获益匪浅。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道,何塞·万徒勒里与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李桦等央美老教授都是老朋友,何塞·万徒勒里也从中汲取了友谊的养分。中国的水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艺术,但题材一直是反应人民和社会的。通过这个展我们也能更了解他的艺术和人生,欢迎老朋友再次回到美院。
艺术家受到中国艺术传统的影响,在一些作品中体现了追求精巧的线条和笔触、开阔的构图和自由运用的色彩;融入了对某些文化特征的解读,如着装,或某些观念中微妙而矜持的优雅。

Arialas

Lu Shan Mountain

Reflection

Craftswomen

Tea Ceremony
除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外,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植根于拉美艺术运动中的非凡活力,有着多样的元素、封闭的构图,以及清晰纯净的颜色,呈现了艺术家自40年代以来受墨西哥壁画艺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所发展出来的“现实表现主义”。

Chronicle from the city 2

Branches and thorns

condors

Memory of a memory

The land than there

The walker

White Stones series

Wave

At a gallop the land

Face

Earth Breath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6年7月1日-7月21日
开幕时间:2016年7月1日(周五)上午10:30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层展厅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拉美艺术家何塞·万徒勒里
何塞·万徒勒里于1924 年3 月25 日生于智利圣地亚哥。14 岁入智利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在智利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壁画创作。50年代他曾在华生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结识了齐白石等著名中国艺术家。1973年,何塞·万徒勒里在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是首个在此展出作品的国外艺术家。

万徒勒里和中国的学生们

万徒勒里与艾青、齐白石和肖三先生
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多次应邀访华,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亲切会见。1953年,他作为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副秘书长常驻北京,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做过许多有益工作。同年,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和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等智利政治、文化界名人共同创办了拉美地区第一个对华友好组织——智中文协,为两国1970年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
40件作品亮相央美美术馆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致辞
何塞·万徒勒里一生致力于将人性、社会和大众价值通过各种媒介表现出来:壁画、彩绘玻璃、绘画、雕刻、插画、海报和舞台布景等。他的作品受到智利传统艺术的影响,线条笔触大开大阖又细腻精致,蕴含着艺术家在拉丁美洲艺术运动中所创造的“现实表现主义”所焕发的奇异活力。

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阁下发言
智利驻华大使贺乔治阁下总体性回顾了何塞·万徒勒里的艺术生涯,说道,今年是中拉建交95周年,何塞·万徒勒里作为拉美最重要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能够再次回到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实属难得。何塞·万徒勒里从小就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不到二十岁就已经与当时拉美地区的艺术大师共同作画,二十岁后,为寻求创作更广阔的视野,去到了拉美地区以外各地进行绘画、采风,之后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关注的视角一直与人民、社会息息相关。
作品始终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状况和阶级差异
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普通民众生活状况和阶级差异的浓厚兴趣,多数是反映智利人民在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的痛苦呻吟和奋起反抗,争取自由和土地的战斗呼声。作为其政治信仰的独特表现,他致力于创造一种贴近人民的风格,表现和颂扬拉美土著人的面孔,突出其形体的壮观。正如他本人说的,艺术创作是我们的物质、意念和斗争方式。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副主席马尔瓦·卡斯蒂洛·万徒勒里女士发言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副主席马尔瓦·卡斯蒂洛·万徒勒里女士在开幕式中说道,他是毛泽东时代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拉美艺术家,也是周恩来的朋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大众,每个民族都有绵延的希望之河,所以他的绘画展示了自然、历史,最重要描绘了拉美人民抗击不平等事物的斗争。而他不断地反映了智利的现实,也因为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自由地去表现当时社会的历史现状。
艺术创作受到中国艺术传统的影响
何塞·万徒勒里擅长壁画、丙烯画和版画。1952年起,他多次往来于拉美、欧洲和中国之间,并从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各种造型艺术中获益匪浅。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道,何塞·万徒勒里与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李桦等央美老教授都是老朋友,何塞·万徒勒里也从中汲取了友谊的养分。中国的水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艺术,但题材一直是反应人民和社会的。通过这个展我们也能更了解他的艺术和人生,欢迎老朋友再次回到美院。
艺术家受到中国艺术传统的影响,在一些作品中体现了追求精巧的线条和笔触、开阔的构图和自由运用的色彩;融入了对某些文化特征的解读,如着装,或某些观念中微妙而矜持的优雅。

Arialas

Lu Shan Mountain

Reflection

Craftswomen

Tea Ceremony

Chronicle from the city 2

Branches and thorns

condors

Memory of a memory

The land than there

The walker

White Stones series

Wave

At a gallop the land

Face

Earth Breath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6年7月1日-7月21日
开幕时间:2016年7月1日(周五)上午10:30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层展厅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何塞·万徒勒里基金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