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线|来看看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挖掘的潜力未来
0条评论 2016-07-02 14:33:47  作者:马玲玲
“没有帮派,没有潜规则,只有一个目标,青年人是不是好,青年人是不是在想问题,如果是,就来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对于2016年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艺术,杨劲松教授如是说道。

 
展览现场 鸟瞰图
 


开幕现场 表演























开幕现场

作为旨在展现青年艺术的博览会,继2015年创办之后,2016年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于2016年7月1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开幕。本届青博会以当代青年艺术与城市融合为导线,将“城市变线 Transience Metro: Scape”作为主题,包括了展览、衍生品、艺术教育等多个板块。在展览部分,青博会以“3+1”的单元形式展开,并采用了策展人机制。此次青博会的策展人由著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俞可教授和独立策展人杜曦云先生担任,同时也组成了学术委员会,将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影像、装置等多个艺术门类、388位艺术家和2746件作品中遴选出136为艺术家,并推荐60位艺术家的实力佳作、“Top24”和最符合今年主题的11家画廊的艺术家。
 
本次青博会以“城市变线”作为主题,策展人俞可和杜曦云认为城市生活与青年的成长密切相关,以此作为主题是贴切的。俞可教授表示,“城市变线,旨在强调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和艺术创造与这个城市、国家的发展脉络关系,既反观历史层面的深度,也彰显未来的纵向变迁。”杜曦云则认为:“上海是国际都市,在很多方面引领着时代潮流,充满活力的都市,总是随时刷新的。对不断刷新的事物,任何总结都是阶段性的定格,但这个定格是否准确和前瞻,是至关重要的。”
 
视觉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组织方式,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整合出城市需要的年轻且具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以此来游离开艺术中那些对资本的过度依赖、技术迷恋,并为潜在的未来方式做出相对先锋的探究,在这样的主题之下,我们可以看见青博会团队的良苦用心。 作为鼓励探索、创新,传递开放、新鲜的声音的青博会,是否能在新锐艺术展示与交易的平台之上寻找到真正有导向意义的未来文化力量?这或许才是有着相对完善机制的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展览现场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2015
影像、黑白、声音   19分钟9秒



洛鹏  《沙尘暴系列沙漠1》
2015
     悬挂机动装置  50×50×50cm 




田晓磊  《诗歌》
2014年
高清视频   7分13秒  尺寸可变



 邓大非  《身陷囫囵刻》
2015
宣纸拓印   200×125cm
 
青年的现代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不同裂变的艺术形式之中,未来的样态皆是当下的青年边缘。青年的现代性永恒是非中心的,在这种不断地变化状态中,有些稍纵即逝,有些久经探索却依旧活力盎然,有些在资本的牵制下索然无味。过度消费、干预和得不到支持、推广,同样可怕。对于青博会这样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的而言,对于青年过度消费、干预的弊端,合理的推广机制和清晰地学术定位势在必行。
 
在对青年艺术的合理推广之上,青艺博学术委员李小山教授对年轻一代的艺术使命和未来发展是否与初衷背道而驰极为关切,他说:“除非艺术仅仅是个人游戏,是衣食住行外的精力发泄,否则它便处在评价之中——假设艺术仍然是公共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仍然是对智力和才华的挑战,仍然是对成果和高度的衡量。”独立、沉思、稳重,是李小山一贯强调的,他说:“我真心期待年轻艺术家放慢些脚步,可能会从中获益。”
 
在当代方兴未艾的上海,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这一类旨在挖掘当下艺术形态的艺术活动此起彼伏。从侧面来看,艺博会、青博会一如正在兴起的本土当代态度,我们开始更深层的推广我们自己的美学意识和重塑自我的话语结构。对于当代和青年状态的逐步了解,对于“当代”的可持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4日。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