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观察:青年推广机制的日益完善
0条评论 2016-07-03 04:58:17  作者:马玲玲
2016年7月1 日,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本届青博会以当代青年艺术与城市融合为导线,将“城市变线 Transience Metro: Scape”作为主题,包括了展览、衍生品、艺术教育等多个板块。在展览部分,青博会以“3+1”即“主题特展”、“Top24”、“画廊荟萃”+“潜力未来”的单元形式展开,并采用了策展人机制。此次青博会的策展人由著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俞可教授和独立策展人杜曦云先生担任,同时也设立了包括李小山、丁乙、苏新平、杨劲松等人在内的学术委员会。第二届青年艺术博览会,通过相对成熟的学术平台建构,以国际的眼光、本土化的深耕将当下的青年艺术网罗,通过对个体经验与城市样态的研究,使得“青年”在某种意义上真正与当下性发生了关联,一改“青年”边缘的疏离感。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鸟瞰图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展览现场
 
青年的现代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样态多是在这种处于泥沙底部的微小暗涌中生出。“青年”意味着非中心,艺术家在习惯性的忽视中探索、突围,泥沙俱下,创造力与生动的个性化在不稳定的状态中裂变、成熟,少数人在自我构建与相关机构的帮助下突出重围,暴得大名。“青年艺术”无法抑制的生命张力与高回报率,难逃资本的敏锐嗅觉。当资本与青年艺术家携手,其结果在个人之上千差万别,有的艺术家在短暂的峥嵘后稍纵即逝,有些久经探索却依旧活力盎然,有些在资本的牵制下索然无味。过度消费、干预和得不到支持、推广,可怕程度相似。对于青博会和参与青博会的机构艺术推广平台的而言,对于青年过度消费、干预的弊端,合理的推广机制和清晰地学术定位势在必行。
 
在对青年艺术的合理推广,青艺博学术委员李小山教授对年轻一代的艺术使命和未来发展是否与初衷背道而驰极为关切,他说:“除非艺术仅仅是个人游戏,是衣食住行外的精力发泄,否则它便处在评价之中——假设艺术仍然是公共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仍然是对智力和才华的挑战,仍然是对成果和高度的衡量。”独立、沉思、稳重,是李小山一贯强调的,他说:“我真心期待年轻艺术家放慢些脚步,可能会从中获益。”
 




展览现场

此次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在众多参与机构之中,隶属于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的百家湖艺术空间在青年艺术的推广上显得极为亮眼。近些年,百家湖在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大师作品展览的推广上不遗余力,无论是南京国际美术展、艺术南京、雷诺阿展等西方经典艺术展的开拓,还是线上的艺术推广、衍生品开发,其在艺术领域全面且独具野心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国内艺术推广的无限可能。在青博会现场,百家湖文化投资集团副总裁张中伟告诉99艺术网,百家湖的艺术推广并不是单向的,也不会局限于单纯的展览推广。他说:“在百家湖的推广计划中,多数是围绕青年艺术家展开的,我们希望能够成为青年艺术坚定的推动者。百家湖摒弃了传统的二维推广模式,而是与艺术家签约,借助百家湖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自营艺术空间以及大量美术馆、艺博会合作增加其展示机会,并构建线上电子商务和推广平台,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代入大众的当代生活。同时,通过与国际艺术机构的频繁往来,不但让国内观众感受到国际化视野,也能为百家湖下一步为中国当代艺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做好铺垫。”
 
作为百家湖青年推广机制的试水,此次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百家湖艺术空间带来了羊立、禹露两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于这两位艺术家的选择,负责人陈青女士说道:“百家湖内部设立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用以评估、甄选当代青年艺术家及其作品,他们会定期在国内各高校的毕业展上搜寻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并与他们合作,比如禹露就是这样。在挑选青年艺术家时,除了视觉感受、学术水平外,更关注的是艺术家自我语言的生发,这一点在羊立的作品中表现的十分显著。”
 


展览现场 艺术家 羊立



展览现场 艺术家 禹露

而从青年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推广机制和平台构建是否能真正行之有效,似乎变得尤为重要。艺术家羊立和禹露告诉99艺术网,此次带来的作品都是与百家湖共同挑选的新作,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不断修改展览方案并受到了青年艺术博览会方的赞同。羊立表示,在类似这种推广交流之中,艺术家可以看到更多别具一格的创作形式,青年艺术家没有包袱的自由艺术形式和轻松心态让人感慨,推广与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冲击、碰撞。而禹露也认为推广机制与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在参差不齐的青年艺术中,有一种探索感蔓延。当然,两位艺术家在与99艺术网的交流中都表示对于艺术创作固定形式和定位的担忧,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创作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与多样态创作实践的可能。在艺术家个性的空间预留与干预的界点认知方面,或许国内艺术推广机制和平台构建还任重道远。
 
相对于国际完善的青年推广模式,此次青年艺博会所呈现出的推广机制尝试虽不算成熟,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为中国青年艺术提交的N种可能性。也许,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在青年艺术家的探索、推广机制和专业团队、平台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包括达明安·赫斯特、萨拉·卢卡斯、翠西·艾敏等)、“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 YBAs推手)和对时代精神的记叙都在熙来攘往的表象下积蓄着迸发的能量。当然,这一切可能都建立在青年艺术家对于创作原则的坚持、个人意识形态的独立和自由,以及资本市场对艺术的尊重、在追求剩余价值上的自我节制。
 

编辑:马玲玲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