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见证华人“影像艺术”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0条评论 2016-07-03 10:43:07 来源:99艺术网 
【前言】近年,关于“录像艺术”(Video Art)的研究、历史整理和专题展览,不断在西方或非西方国家的大型美术馆相继举行,2006年ZKM举办的“德国录像艺术40年”(Video Art in Germany From 1963 to The Present)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案例。“录像艺术”在当下备受关注的局面与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趋向紧密相关:一方面,今天当代艺术的格局正向着均质的、互为影响与关联的“全球性事件”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艺术在全球化加速的进程中更为迫切地寻求不断重构和书写自身历史的新的方式。有关“录像艺术”,或用近年更流行的说法,“影像艺术”(Moving Image)的研究重镇,虽然仍旧集中在欧美那些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发生源头及演变发展的核心国家和区域,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也一直在不断增强。

\
展览海报
 
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3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共同策划“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项目将以录像艺术发展脉络为轴,以互为呼应的两个部分共同呈现中外50余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
 
其一,“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将呈现了一系列在过去50年来对西方影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其二,“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将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以“录像艺术”为创作主题,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致辞

\
策展人董冰峰发言
 
策展人董冰峰表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近三十年,与相邻的台湾和香港等华人区域的历史状况几乎相近。但也由于两岸三地稍有差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样态和问题意识。作为“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的平行项目之一,“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旨在回顾和梳理上述主要华人区域的“录像艺术”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像美学问题,试图进一步展出对今天而言更为学科综合意义上的“影像艺术”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
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发言
 
联合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认为在当今世界,随着不断的全球化、快速消费和即时性,我们被移动的图象所包围。因而,或许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录像艺术的历史和发展给予密切关注。因而,展览“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探索的正是录像这一媒介从诞生之初直至今日的发展历程。

\
艺术家宋冬发言
 
此次项目还将包括一系列的公共项目,艺术和社会背景大事记,用于公开浏览的延伸阅读出版物,以及由参展艺术家和特邀学者共同参与的讲座及对话活动。
 
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
 
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
策展助理:卡特娅·里维拉(Katja Rivera)
主办: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乌雷/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Uley / Marina Abramović),查尔斯•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马克•布朗洛、英格丽•克韦尔和阿纳斯卡•斯科菲尔德(Mark Brownlow, Ingrid Kvale and Anuschka Schofield),瓦里•艾斯波尔(Valie Export),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让-吕克•戈达尔/安娜-玛丽•米耶维尔(Jean-Luc Godard and Anne-Marie Miéville),米歇尔•汉德尔曼(Michelle Handelman),琼•乔纳斯(Joan Jonas),山姆•朱里(Sam Jury),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纳斯蒂奥•莫斯基多(Nástio Mosquito),路易斯•费利佩•奥尔特加(Luis Felipe Ortega),白南准(Nam June Paik),尤利安.罗斯费尔德(Julian Rosefeldt),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迈克尔•斯诺(Michael Snow),斯坦纳和伍迪•瓦苏尔卡(Steina and Woody Vasulka),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翁云鹏(Weng Yunpeng)
 
“移动的时间:影像艺术50年,1965-2015”呈现了一系列在过去50年来对影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展览将追溯不同艺术家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从一九六零年代录像艺术诞生之际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到像琼·乔纳斯(Joan Jonas)这样有影响力的女艺术家的行为作品,再到如今国际上涌现出的一批新媒体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作品不那么为人所知,但也推动这一媒介不断向前。此次展览是布罗德美术馆的首任馆长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生前构想的最后一批展览之一,由策展人兼策划事务部副总监凯特琳·多尔蒂策展。

 
\
安迪·沃霍尔的第一个双投影电影《内与外》

\安迪·沃霍尔的第一个双投影电影《内与外》
 
出于对电影、电视以及好莱坞明星机制的迷恋,安迪·沃霍尔从1963年起开始自制电影。1965年夏天,《磁带记录》杂志出版商理查德·埃克斯克特借给艺术家一台由诺瑞克公司生产的用户级录像机,这款录像机也是最早的商用型号之一。沃霍尔利用此录像机连续录制了10 段影像,《内与外》是他在那一阶段拍摄的一系列录像中留存下来的作品。在这件影像中,沃霍尔拍摄了社会名流伊迪·塞奇威克坐在电视机屏幕前观看一段她自己的录像带。当塞奇威克与屏幕外的人交谈时,她被迫和电视机上正在播放的录像中的自己进行争论。除了在作品中特意塑造塞奇威克的双重影像, 沃霍尔还为这件作品特别添加了另外的展示屏幕。《内与外》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关于连续性与复制性的研究,这也是安迪·沃霍尔系列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包括从他早期的丝网印刷作品到后期在电影中使用的双重投影,例如《切尔西女孩》(1966)。


\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AAA-AAA》(AAA-AAA,1978)

\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AAA-AAA》(AAA-AAA,1978)
 
这段表演录像是继艺术家在电视工作室首次亮相一年后拍摄的。录像中,阿布拉莫维奇与她当时的伴侣乌雷面对面的用嘴发出持久声响。他们发出的声音随着他们每次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响。随着表演的进行,他们的脸贴得越来越近;他们发出的声音也逐渐变成尖叫,艺术家试图用的嘶喊穿透他们所在的空间。这件作品充满了阿布拉莫维奇的个人风格。艺术家将表演作为一种突破身体局限的策略。为了测试耐力,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将身体的消耗性尖叫可视化。其中一个艺术家暂时性失声或停下来喘气,另一个人却继续呐喊着,他们的表演慢慢改变着行为冲击力——在这种语境下——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值得一提的是,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曾经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在艺术上也是搭档,由超过十年的合作经历。

\
白南准的早期录像《扣子偶发事件》
 
迈克尔·拉什曾以他对录像艺术的关注和开创性地就此撰文发刊而受到国际性的认可(《录像艺术》(Video Art)2003,2007)。既然当代社会广泛存在着录像的各种方式,那么它作为一种被全世界有创见的艺术家所实践的艺术形式,关注其历史演进就越发具有重要性——拉什的愿景正是由这一信念指引。

\
展览作品
 
卡特娅·里维拉说:“录像艺术的轨迹很丰富,并且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囊括千变万化的艺术理念——从抽象的到行为的,从观念的到记录的。录像艺术已经变成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涌现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并且全球艺术家也在由他们前辈的原创和实验作品基础上蜕变并持续推动它向前”,“录像正前所未有地在生活中普及,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区分开来,也需肯定那些使用这一形式来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这些艺术家。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既能体现首任馆长迈克尔·拉什的愿景,也能提供给参观者深入了解这一风靡全球的媒介的机会。”

\
展览作品

\
展览作品
 
录像技术曾经单单由电影电视业主宰,在二十世纪中叶时,它以更加实惠的价格和便携易上手的形式为艺术家使用。短短五十年里,全世界的艺术家利用这一媒介模糊了传统艺术实践和创新叙事方法之间的界限。“移动的时间”将使观众凝视录像艺术的时间演变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时段作品之间的对话关系。展览将从来自于国际新锐录像艺术家的五件作品引入,他们包括山姆·朱里(Sam Jury)、迈克尔·汉德尔曼(Michelle Handelman)和翁云鹏。每一位艺术家都将把他们的作品和其援引的一件对自己有创作生涯有特殊影响的“历史性”作品共同展示。
 
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
 
策展人:董冰峰、王春辰
策展助理:易玥
主办: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曹斐,曹恺,陈界仁,程然,冯梦波,黄汉明(Ming Wong),贾樟柯,焦应奇,李永斌,林科,陆扬,毛晨雨,苗颖,邱志杰,宋冬,王兵,王功新,汪建伟,王俊杰,徐坦,许哲喻,徐震,杨福东,袁广鸣,张培力,周啸虎
香港录像艺术特别放映:录映太奇策划
 
有关“录像艺术”,或用近年更流行的说法,“影像艺术”(Moving Image)的研究重镇,虽然仍旧集中在欧美那些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发生源头及演变发展的核心国家和区域,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也一直在不断增强。“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而在邻近的台湾、香港这样较早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地区,则发展更早。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华人领域关于“录像艺术”的展览明显增多,交流和讨论也变得日益频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华人世界里新兴的“录像艺术”,虽传承自西方,但并非对其既有的历史、美学、文化内涵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将实践带入特有的文化语境、密切关注现实,并且积极又策略地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掀起一场更为有机、且深具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影像运动”浪潮。

\
展览作品

\
展览作品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时间的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项目的组成部分,“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以“录像艺术”为创作主题,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屏幕测试”(Screen Test)所提到的 “屏幕”是指活动影像得以投射和显现的框状载体;“测试”是指美术馆进行公共教育和分享的多种空间实践及表现。这个概念试图打破对“录像艺术”狭义的理解,及对其形式、技术、发展线索的过度关注, 而将这一艺术样态置于美术馆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公共场域来重新观察,同时考察与其紧密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出对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对文化现场的挑战。

\
展览作品

\
展览作品
 
 “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分为三组单元。第一单元“录像初生”:介绍“录像艺术”是如何在华人区域中发生,以及如何形成一种自主的艺术媒介与文化命题的。参展艺术家如张培力、王功新、李永斌、宋冬、汪建伟、徐坦、徐震、王俊杰、袁广鸣;第二单元“媒介实验”:“录像艺术”的演进,同时也伴随着1990年代个人电脑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包括中国的“独立电影运动”(Independent Film Movement)和实验电影潮流的影响,使“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呈现一种不断扩展中的美学实验。如冯梦波、邱志杰、焦应奇、曹恺、曹斐、陆扬、林科、苗颍;第三单元“电影转向”: 艺术家拍摄电影作品,或电影导演制作以空间表现为形式的“电影装置”(Film Installation),日益成为当下“影像艺术”(Moving Image)发展的主题。电影不仅是一种当代艺术的媒介,更表现为一种强调见证与记录、具社会参与和行动力的重要方法论。如贾樟柯、杨福东、王兵、周啸虎、陈界仁、程然、黄汉明(Ming Wong)、毛晨雨、许哲瑜等。

\
展览作品

\
展览作品
 
此外,本次展览还囊括了香港录像艺术特别放映项目《同时性—重构香港II》,该项目提出(历史地)重新阅读香港艺术家创作的移动影像。通过对1989至2014年间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艺术、动画片和纪录片进行筛选,审视那些可能被排除或者被遗忘的香港形象,该艺术项目得以对此时此地的体验进行重新阐释。如鲍蔼伦、文晶莹、徐世琪、冯美华、罗颂雅、蔡世豪、黎肖娴、陈序庆、周俊辉、麦海珊、方琛宇、古儒郎&林海华(MAP Office)、罗玉梅、郑智礼、若昂·瓦斯科·派瓦(João Vasco Paiva)、梁志和、萧子文、阿特·琼斯(Art Jones)、黄炳、黄荣法。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8月28日。

展览现场

\

\

\

\

\

附:“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学术活动
 
  开幕论坛:历史、美学与新感知
 
  时间:2016年7月3日, 9:30-17:3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研讨会日程
 
  9:30-9:45 开幕致辞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或者 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9:45-11:30第一单元西方的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
 
  主持人:王璜生(“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发言人:凯特琳•多尔蒂(“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策展人,美国布罗德美术馆副馆长)
 
  奥拉夫•施蒂贝尔(“午夜录像计划”策展人,编辑,顾问)
 
  陈小文(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
 
  9:45-10:00   主持人介绍单元主题及发言嘉宾
 
  10:00-11:00  三位发言人的主题发言
 
  11:00-11:15  茶歇
 
  11:15-12:00  单元讨论
 
  12:00-13:30午餐
 
  13:30-15:10第二单元华人地区的录像艺术及地区间的交叉互动
 
  主持人:王春辰(“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发言人:孙松荣(中国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像美学研究所教授)
 
  梁学彬(香港录像艺术特别单元策划人,录映太奇主席)
 
  黄小燕(艺评人 、录映太奇副主席)
 
  董冰峰(“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
 
  方璐(录像局创始人之一)
 
  13:30-13:40  主持人介绍单元主题及发言嘉宾
 
  13:40-14:40  五位发言人的主题发言
 
  14:40-15:10  单元讨论
 
  15:10-15:40茶歇
 
  15:40-17:10第三单元影像转向
 
  主持人:董冰峰(“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
 
  发言人:汪建伟(“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参展艺术家)
 
  吴文光(著名纪录片导演)
 
  翁云鹏(“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参展艺术家)
 
  王春辰(“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15:40-15:50  主持人介绍单元主题及发言嘉宾
 
  15:50-16:50  四位发言人的主题发言
 
  16:50-17:30  单元讨论
 
  *少数发言人可能调整
 
  特别放映及对话:让-吕克•戈达尔《六乘二/传播面面观》
 
  时间:2016年7月17日, 10小时放映,1个半小时对谈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对谈嘉宾:徐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
 
  另一位对话嘉宾待定
 
  特别放映及对话:王兵《原油》  
 
  时间:2016年8月中旬,14小时放映,1个半小时对谈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对谈嘉宾:王兵(参展艺术家)
 
  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