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中花树》塑空谷幽兰之境
0条评论 2016-07-09 22:16:46 来源:99艺术网 

2016年7月9日18:00,《岩中花树》群展于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1-11开幕,该展览由刘冠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朱青生、陈宝国、史钟颖。

\
开幕式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的主题取自《传习录》中“岩中花树”的对话,此次展览构成了对这一典故的隐喻,二十年前,朱青生先生提出了“自然雕塑”的理念,十五年前,朱青生先生将“自然雕塑”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强调“在高度集约化的城市空间中,将公共空间和建筑的外立面作为信息的载体,从而提高城市的效率;同时,在每个家庭的私人空间中,划出一块极小的区域建造私人的园林。”在该展中,这样的理念通过艺术家们的作品传达得淋漓尽致。

\
朱青生先生

\
朱青生先生展出作品
 
开幕式上朱青生先生表示: 在现代化的以城市为主体的生活中,人与自然的最后一个通道是通过梦幻和技术来实现的,同时也需要对虚拟的技术的彻底反叛与逃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公寓居室中被添置园林、盆景、插花和陈设,以此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得到自然地慰藉。

\
陈宝国先生
 
\
陈宝国先生展出作品
 
艺术家陈宝国通过作品说道:我的两幅作品都呼应了“岩中花树”这个主题,作品也倡导了一种环保的概念,探讨的是在这样拥挤的城市中,它究竟是“乐园”还是“墓地”,其实我们是不得而知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生存于此。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来警醒人们。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岩中花树”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当年王守仁一行人所见,在山谷岩石中一株花树亭亭玉立,遂引发友人一问;而今日的城市之中,我们身处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山林”之中,放眼望去四外皆为人工与科技构成的“现代秩序”,其间虽有绿化带、行道树作为点缀,但既无野致,亦无诗情,很难引发观者任何的遐思,仅为城市中的“绿化指标”而已。

\
展出作品

\
作品局部

\
展出作品
 
因而,此次展览立足当代城市的现实,以现代化的城市街道为岩谷,将当代艺术新的尝试带入社区,在街区中创造出能够引人驻足,且可玩可赏的景观节点,其间既包括了艺术家的创作和观念,又包括生态园艺的科技成果,同时还有当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参与,并共同构成了在灰暗的城市背景中盛开的“一树艺术与科学融合之花”。一见之下,便生出了观者之心与此花之意。
 
第二,“岩中花树”与山中自开自灭,也是一份对艺术和理想坚守的隐喻。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和作品,皆出于各自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同时,更是使自然回归现代化城市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尤其此次展览的室外展出部分,需要在同一装置内将艺术、园艺、科技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艺术家和工程师在缺少相应案例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反复实验和摸索,总结经验,终于使其得以在展览中如期呈现。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因此,在作品本身之外,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企业、设计师、工程师们正如那株“岩中花树”,在贫瘠的石缝中扎根、生长、茂盛,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显现出性格与境界。
 
第三,“岩中花树”虽有空谷幽兰之境界,但若永久地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支持,最终还是会归于寂寥。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因此,本次展览的主题也蕴含着一种希望和期待,期待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这些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创造与作品,同时积极参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改造研究中来。无论是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艺术创作的角度、市场经营的角度,还是社会公共政策的角度,对城市中的人、艺术与自然,提出更多的思考与建议,从而令此花与汝心一同“明白起来”。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6日。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