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堕落和罪恶,鲁本斯这幅画也充满了巴洛克艺术那种雄而大的叙事劲头。
《鲁本斯的客厅》
瑞典国立博物馆里有一幅17世纪藏画,名为《鲁本斯的客厅》(也叫《室内情景》),据考据,作者是弗兰兹·弗朗肯(Franz Francken II)以及可能的合作者德·沃斯(Cornelis de Vos),画的是尼德兰大画家鲁本斯爵士(Peter Paul Rubens)客厅里的日常场景。画面前景是两位装扮正式的女士正在闲聊,旁边是她们的三个孩子,椅上及地上还有两个小狗。背景细致描绘了房间里的所有家具和装饰,包括几幅画作,而处在画面正中位置即壁炉上方的那幅画,据考就是鲁本斯自己画于1613、1614年间的作品:《罗得与他的女儿们》(Lot and his Daughters)。
2016年7月7日,佳士得伦敦古典艺术周的“古典大师及英国绘画”夜场拍卖了一件私人珍藏,资料描述和这幅“画中之画”完全一致——在公众视线中消失逾一个世纪后,鲁本斯的《罗得与他的女儿们》,被认为又重现市场。
鲁本斯《罗得与他的女儿们》
罗得与女儿们的这段故事,取材自《旧约圣经·创世纪》的第19章内,30~38节。在这之前的情节,是罗得和亚伯按照上帝吩咐离开原居地吾珥后,罗得选择了一个让家人趋附于物欲的危险环境,即居住在湿润富庶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一带的平原。在《旧约圣经》中,这是两个沉溺于男色的淫乱的城市,上帝于是决意降硫磺与火毁灭它们。上帝先派天使提前告知了罗得,嘱咐他携家人逃往琐珥。罗得之妻因为逃命时回头看了,变成了一根盐柱;罗得和两个女儿则逃到了琐珥的山洞里。两个女儿为了续命香火,竟荒诞地合谋色诱父亲,先后两晚灌醉罗得,之后同寝,后来分别生下儿子摩押和亚米。
鲁本斯的画面正是“勾引”这一段情节。2016年6月21日,我们受邀访问佳士得伦敦总部,在古典的二楼主展厅里,由佳士得英国主席Orlando Rock亲自导览,仔细欣赏了这幅画作。在悬挂有十数幅自古典而现代的名作的展厅里,位于进门右侧墙面上的鲁本斯这幅杰作,仍是最醒目而令人驻足不愿挪步的。画幅如此巨大,色彩和构图也都极其震撼。
佳士得伦敦总部
由于今年是佳士得伦敦成立250周年庆典,2016年的伦敦春拍因此十分引人注目,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一个大事件。在一系列如“印象派与战后艺术”、“定义英国艺术”等重要展览和拍卖之后,鲁本斯这幅画作尤其成为焦点。7月7日晚间,该画最后以4400万英镑成交,成为2016年至今的最高成交额画作。不过,这一纪录尚未超过令鲁本斯占据古典大师成交纪录榜首的另一画作,2002年以4900多万英镑拍出的《对无辜者的屠杀》。
这幅画作背后,被索引出一个显赫的收藏故事:画作流传四百年来,中间只易手了数次。可以考证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安特卫普富商高图尔斯(Balthazar Courtois),他在1668年去世后,其儿子杨·巴普蒂斯塔(Jap Baptist)继承画作,后来转入安特卫普另一富商科伦(Ghisbert Van Golen)手中。1698年,热衷收藏的西班牙属尼德兰总督军官兼神圣罗马帝国维特尔斯巴赫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购藏了画作,他流亡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在1706年将画作赠给了一位打了胜仗的马尔博罗公爵一世。这位公爵是鲁本斯的大粉丝,至少收藏了十幅鲁本斯画作。这幅《罗得》被他挂在马尔博罗大楼的大厅里,1766年移放到他位于英格兰乡郊的大宅Blenheim宫的图书馆里,后来又在饭厅里与鲁本斯另一幅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一起展示。在马尔博罗家族手中,这幅画度过了一个多世纪,直到最后一位收藏者,加雷鲁斯男爵(Maurice de Hirsch de Gereuth)及其后裔。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Lucas van Leyden, 1520
勾引罗得其实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绘画母题,尤其在北欧流行。自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就开始绘写这个圣经故事。我们从留存于世的画作可以看到,那个阶段,直至16世纪早期, 大多数画家 —— 包括卢卡斯·范-莱顿(Lucas Van Leyden)——都偏爱以大全景的角度来描述情节和场面,尤其是对罗得父女避难的山洞周围的景色描绘繁缛,画面通常色彩丰富艳丽而人物显然有着风格主义的单调刻板,身处堕落和美德之间的人性困境并未成为画面表现中心。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Wolfgang Krodel,1528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Bonifazio Veronese,16世纪中早期
但到16世纪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如荷兰乌特勒支画派的重要人物维特华尔(Joachim Antonisz Wtewael),他的“罗得与他的女儿们”,画面就有了很大不同,山洞的背景被逐渐拉近、简化,画家开始想要刻画人体和肉欲,他通过人物肢体来讲述故事,人物面部也都有了细致可辨的令人深入体察的表情。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Joachim Antonisz Wtewael, 约1595
在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兴起并繁盛,这个题材在绘画中变得更加热门。比如尼德兰地区的画家们,无论著名的还是籍籍无名者,几乎无不尝试过这一勾引的画题,其中就包括了大师鲁本斯。与其他画家相比较,鲁本斯的构图更为戏剧却也更为精炼,他将人物推到观画者不可能回避视线的冲击地步,而山洞背景被干脆简化为一帘红色帷幕,既衬出了人物的细节,在视觉上极具冲撞力,并与其中一个女儿的蓝色衣服形成对比:在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谱系中,蓝色通常是高贵的象征,而红色则具诱惑,这也正好是罗得这一画题的两大主题:堕落与美德。吸引画家的,当然不仅仅是充满警世意味的故事以及探索堕落与美德的主题。壮硕的和丰满的男女裸体成为绝对的视觉中心。即便是堕落和罪恶,这幅画也充满了巴洛克艺术的那种雄而大的叙事劲头。由于鲁本斯创作此画时已经在安特卫普名倾全城甚至全欧洲,身价登顶,所以这幅画虽然不能和他同期创作的巨型祭坛画(Church of St.Walburga的《升起十字架》和Antwerp Cathedral的《下十字架》)相提并论,但作为私人委托创作的画,《罗得》也是重要的宗教题材杰作。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Jan Harmensz. Muller, 约1600
令我有点惊讶的发现,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巨匠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早年竟也对这个故事发生过兴趣。在人们印象中,他的《奥南多的葬礼》等画是多么沉郁和肃杀。但1844年,25岁的库尔贝画了勾引罗得,画面具有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两重风格的交杂,体积庞大,气氛庄严而素朴。画面结构上比较特别的处理,是他将罗得的两个女儿,其一画成了背对观众的侧卧的裸女,完全看不到面目,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那时候的库尔贝还刚从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毕业,正处在泡卢浮宫临摹委拉斯开兹名画的时期。1848年革命后,他的现实主义风格才正式确立,画出了早期代表作《采石工人》。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Gustave Courbet, 1844
《罗得与他的女儿们》,Josef Worlicek, 1844
现代和当代画家,还有直接描绘这种乱伦场面的题材吗?好像很难想到一个可以匹配“勾引罗得”这样摄人的画面。即便是英国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他所绘画的那些发生在他画室里的肉欲和混乱,比较直接的不过也就是那幅完成于2000年前后的《临摹塞尚》:他以自己收藏的塞尚名作《那不勒斯的下午》为母本,仿照塞尚的人物安排和构图,画了一场自己画室里的性爱之后。除了叙事逐渐被现代艺术所抛弃的这个因素,其实在脱离了绘画宗教故事所赋予的警世意味后,勾引和乱伦的题材,在绘画中也就好像失去了某种“正当性”。
Lucian Freud,After Cézanne. 1999-2000
编辑: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