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博士将在上海大观艺术讲堂开讲“别样的博物馆风景”
0条评论 2016-07-20 16:46:4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马琳博士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和当代艺术研究硕士生导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马琳博士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和当代艺术研究硕士生导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一个面向公众的公益性系列艺术讲座平台——上海大观艺术讲堂的第二讲,将于7月25日下午1点半于张园(上海静安区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博士做题为“别样的博物馆风景——超大博物馆风潮与超级大展现象及反思”的演讲。

马琳博士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和当代艺术研究硕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当代艺术展览史和美国艺术制度的研究,以及“艺术展览与策划”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已出版专着《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如《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上海),《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上海),《拓印干旱:王南溟作品展》(上海),《玫瑰花:何成瑶行为艺术的片段》(上海),《中国艺术在巴西》(巴西圣保罗)和《中欧之间:艺术在生活中》(意大利罗马)等。

马琳博士将在本次“别样的博物馆风景——超大博物馆风潮与超级大展现象及反思”的演讲中,讲述近几年来博物馆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超级大展现象与背后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际上各大明星博物馆纷纷加入扩建或是新建的队伍,这些各具风格的建筑为博物馆的空间体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但与此同时,这些顶级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却在今年连续宣布裁员或是员工自愿离职计划,持续的扩张与裁员计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博物馆真的越大越好吗?”反观国内近几年,也是掀起了一轮博物馆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西部地区,博物馆都是越造越大,在缺乏藏品基础、策展机制、教育推广、作品捐赠、政策扶植的情况下,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超级大的博物馆吗?这些博物馆对所在社区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提供的多样性服务在哪里?

与此同时,超级大展的举办也成为博物馆品牌塑造、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展示手段。如大都会博物馆2015年5月举办的“镜花水月--西方镜像里的中国花”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9月举办的“毕加索雕塑大展”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群。在上海,这几年来也出现一股超级大展风潮,如“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疯狂达利艺术大展”、“贾科梅蒂大展”等。这些展览往往与媒体及企业相关基金会合作,招引来大量的参观人潮,并创造了某种新闻事件般的效果。透过超级大展,博物馆似乎逐渐改变了自身生态。但是,一旦博物馆的经营者陷入将展示以市场需求的假设来定位,其商品化终将危害其自身的生存环境而导致乱象丛生。

围绕这两个问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琳博士将以国内外相关的博物馆实践为例,分析“超大博物馆风潮”和“超级大展现象”并对比国内的相关状况进行反思,并提出在国内建立一些定位清晰的中小型博物馆或是美术馆以及举办中小型学术特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观艺术讲堂是由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主办的,是一个面向普通公众、公益性的、跨界性的不定期的艺术讲座。应邀开讲的都是当今文化各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和名人。他们将以艺术品收藏、古今中外美术欣赏为原点,突破传统模式化的话题,力求以跨界的思维、生动的语言,糅合多学科的知识,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美术的历史,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收藏的现状,中外艺术发展的趋势,各个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影响的特点,呈现出当下中国艺术和艺术品收藏的丰富多彩的图景。讲座特别要求不仅见物,更希望通过对事件和物件的叙述,描绘出这些事件和物件背后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让听众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